晴時多雲

無以酩狀》《阿拉斯加之死》人生的樂趣在於未知與已知

夢想,總是需要能力才能使之實現;對社會與家庭的逃避總不如變換個角度去正面迎擊。當我們評論他人的時候,有沒有勇氣審視自己?人生的韻味總是在一番堅持後顯得有趣,懂得跨越、懂得擁抱,終究能看見象徵幸福的綠色極光

縮梭

1992年9月6日,獵人在阿拉斯加史坦畢古道(Stampede Trail)一輛廢棄巴士裡發現年僅24歲美國青年克里斯的屍體。記者、作家又身為登山客的喬恩・科萊考爾(Jon Krakauer)拼湊線索編撰小說《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於1997年出版,導演西恩潘(Sean Penn)則是花費近十多年時間構思成電影,直到2006年才開拍。

電影《阿拉斯加之死》當中,克里斯與142號神奇巴士。(圖:電影劇照)

一個具反社會人格且厭惡父母矯造市儈,本身熱愛讀書,脫口便是名家錦句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克里斯,毅然拋下一切決定到荒野流浪。隨興所至,需要錢的時候就找地方打工,遇見熱心合拍的人就交個朋友;克里斯最想逃離的是他父母虛構出來的和樂家庭,抑或其實是他自己的未來?電影鏡頭帶著觀眾走訪美國曠野山林,壯闊恢弘的畫面使人嚮往。離開城市、拋棄血親,將物欲降至最低,縱使偶爾有人錯身交集,最後還是選擇獨自上路冒險;他把閱讀後的感觸化為行動,拒絕安逸而追逐理想。一路上,克里斯的堅定隨著時間與遭遇產生動搖;現實和自然環境的嚴峻都不會只是書本上幾段看似無關緊要的字句,饑餓帶來虛弱無措,湍流阻斷去路的惶恐,野地的簡單生活卻不如想像中浪漫輕易。

取名《阿拉斯加之死》,而克里斯兩年的浪跡天涯其實只有四個月待在被稱作「最後邊疆(The Last Frontier)」的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Alaska)是阿留申語的大地(Great Land)之意。1867年四月,俄國同意以720萬美金將阿拉斯加售予美國,合約生效的10月18日便被定為「阿拉斯加紀念日(Alaska Day)」;1912年,阿拉斯加從自治區領地合併至美國,1946年才正式成為美國第49州。極光、愛斯基摩人、煙燻鮭魚,遼闊幅員與擁有豐富生態景觀的阿拉斯加讓旅人們對此懷有跋涉追尋的夢想。

阿拉斯加到處是曠野美景。(圖:www.travelalaska.com)

以琴酒(Gin)與法國藥草酒夏翠斯(Chartreuse)調製的經典調酒「阿拉斯加(Alaska)」,杜松子調性襯托出源自1737年法國修道院配方的夏翠斯其中豐富草本滋味;銳利口感帶著一股暖意,層疊而出的迷迭香、百里香、薄荷、鼠尾草香氣。1914年,芝加哥黑石酒店(Blackstone Hotel)瑞士籍侍酒師雅克斯.斯特勞布(Jacques Straub),將其關於酒類知識見聞編寫於著作《Drinks》出版;裡頭提到的「阿拉斯加」酒譜是目前最早的相關記載。以20亳升的老湯姆琴酒(Tom Gin,又稱Old Tom Gin),10亳升的黄色夏翠斯(Yellow Chartreuse,酒精濃度為40﹪)及3小滴柑橘苦精,冰鎮搖製後倒入雞尾酒杯中。

以Hayman Old Tom Gin及Yellow Chartreuse調製的阿拉斯加。(圖:La Petite Chambre 小房間)

酒譜所列的老湯姆琴酒較之辛口琴酒略有甜味,至於甜度來源則視各品牌配方而定,也許添加糖份,也許是藥材(如甘草)或麥芽甘甜;老湯姆一詞從18世紀開始,有人說是因為一間琴酒廠裡的黑貓,又有人說是因為酒廠裡一名老員工,總之,老湯姆於當時幾乎是琴酒的代名詞。至於老湯姆琴酒標籤上總是出現的黑貓身影,據說來自1736年一位名叫杜立.布瑞斯追特(Dudley Bradstreet)的軍官為了規避法規私售琴酒,在窗上繪製黑貓並接上管子;只要酒客們在投錢後聽到屋內傳出貓叫聲且回應的話,琴酒就會從貓嘴裡流到酒客自備的杯罐或嘴巴中。

Old Tom Gin與黑貓的商標及廣告。(圖:gazregan.com﹠jannaludlow.co.uk)

倫敦希洛俱樂部(Ciro’s)的蘇格蘭酒保哈利.麥克艾爾馮(Harry MacElhone)於1922年到巴黎New York Bar後再版的《ABC of Mixing Cocktails》也將「阿拉斯加」加進酒譜裡,相同的琴酒與黄色夏翠斯比例,省略柑橘苦精且指定琴酒品牌為高登琴酒(Gordon);與雅克斯的版本相比,哈利的「阿拉斯加」則是相對簡單銳利。倫敦薩伏伊酒店調酒師哈利.克拉多克(Harry Craddock)在1930年發行的《The Savoy Cocktail Book》酒譜將「阿拉斯加」使用琴酒比例提高,3:1的琴酒與黄色夏翠斯讓口感更顯冷峻;該書還提及這杯調酒構想可能來自美國東南方的南卡羅來納(South Carolina)。

酒界作家麥克.傑克遜(Michael Jackson)在《Bar and Cocktail Companion》當中提到的「阿拉斯加」更將琴酒與夏翠斯比例改為4:1,使用酒精濃度55﹪的綠色夏翠斯(Green Chartreuse)。大部份調酒書籍的「阿拉斯加」酒譜皆以搖盪方式調製;2010年春天,日本調酒大師上田和男(Kazuo Uyeda)將經驗與著作彙整於一書《Cocktail Techniques》;上田先生建議「阿拉斯加」以英人琴酒(Beefeater)與夏翠斯比例為5:1攪拌冰鎮,並稱呼使用綠色夏翠斯的版本為「綠色阿拉斯加(Green Alaska)」。

以Tanqueray No.10 Gin及Green Chartreuse調製的阿拉斯加。(圖:La Petite Chambre 小房間)

1948年,基於對調酒的喜愛與熱忱,並非調酒師出身的大衛.恩伯里(David Embury)編撰《調酒的藝術(The Fine Art of Mixing Drinks)》出版;恩伯里以20亳升琴酒加上各5亳升的黄色夏翠絲和不甜雪莉酒(Dry Sherry),將「阿拉斯加」變化為阿拉斯加沿海的小城市「諾姆(Nome)」。

諾姆因為1899年發現金礦,使得1900年代初期,北美採礦者前進阿拉斯加湧現另一批淘金熱;那時候的阿拉斯加就有過許多來人循夢而至。克里斯的夢是自然無爭,淘金客的夢則是發大財。克里斯剪去所有身份證明,在流浪途中拋卻過往的姓名,以「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Alexander Supertramp)」自稱並且將之鑿刻成印記線索。歷史上的亞歷山大三世大帝戰績輝煌,攻陷波斯帝國,揮軍印度;克里斯是否也如此般期勉自己,憑藉膽識勇氣遠征心底那塊新的領地。

關於「亞歷山大(Alexander)」這杯經典調酒,最早紀錄於紐約沃利克飯店(Hotel Wallick)調酒師雨果.安司林(Hugo Ensslin)在1916年出版的《Recipes for Mixed Drinks》中;以等比例的琴酒、白可可香甜酒(Crème de Cacao)、甜鮮奶油搖調而成。使用創始人也叫亞歷山大(Alexander Gordon)的高登琴酒調製,價廉又兼俱口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克里斯以「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Alexander Supertramp)」自稱並且到處留下痕跡。(圖:電影劇照)

亞歷山大在古希臘語裡有人類守護者之意。克里斯在生命即將盡頭的時候,於托爾斯泰的《家庭的幸福》小說集段落間寫下「唯有分享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最後,才在孤獨中體會與人相處之間的難能可貴。

夢想,總是需要能力才能使之實現;對社會與家庭的逃避總不如變換個角度去正面迎擊。

克里斯在彌留之際,於托爾斯泰《家庭的幸福》段落間寫下的字句。(圖:電影劇照)

大部份酒吧來客對於第一口「阿拉斯加」會覺得濃烈,過重的草藥味令其望而怯步;再接連幾口啜飲,那股芳香反而比一些調酒更綿延持久。《阿拉斯加之死》讓人們對克里斯的褒貶不一,當我們評論他人的時候,有沒有勇氣審視自己?人生的韻味總是在一番堅持後顯得有趣,懂得跨越懂得擁抱,終究能看見象徵幸福的綠色極光(絕對不是因為喝太多杯酒醉到出現幻覺看見謎般的光)。

人生從來不如想像中那麼美好,倒也不如想像中那麼壞」-法國小說家.莫泊桑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