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台灣農業不應淪為「代工」產業

<h4>◎杜宇</h4>

中韓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實質影響遠不及當初政府所提金額,再度戳破政府為爭取服貿、自經院區通過所撒下的謊言,明顯傷害政府威信讓政策更加難以推動,對台灣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政府官員不應重蹈覆轍。

為了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台灣農業確實需提早做調適才能達成到雙贏目的,日本政府轉守為攻的做法就是最佳例子。政府官員除了心態要調整外,如何強化本土農業優勢並透過與各國簽訂FTA幫助農產品拓展國際市場,應該是當前農業施政的首要目標。台灣農業主要優勢在於優質安全的生鮮農產品,消費者對於MIT給予高評價也多看重原料來源有保證具安全性,而非一般性的加工技術,因此不能為了衝高產量而自損MIT的品牌,畢竟國際知名品牌建立實屬不易。

政府部門應該努力為自家MIT品牌加值包括:品種改良、合理施肥、安全用藥、全面品質認證、建全產銷供應鏈、科技化倉儲與運輸等,再利用「優質農產原料」來推動二級、三級產業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價值,並將利潤與第一線生產的農民分享來提高農民收入,亦即透過一條龍模式將微笑曲線轉為農民的幸福直線才是正解。

鑑於農業屬敏感性產業,各國多給予適度保護和補助,特別是該國重要經濟作物不輕言棄守。台灣政府如果想利用國外大量農產原料透過加工技術賺錢,就應該優先選擇國內沒有生產的農產原料,以避免對本土農業產生不利影響。既然政府部門口口聲聲要把「技術產業化」,就應該仔細盤點一下究竟國內還有哪些農產加工技術較國外精進,並透過立法嚴禁這些加工技術外流,否則廠商可以拿這些技術到國外主要原料生產地設廠,既可降低運銷成本與生產成本,又可以確保原料新鮮度,還可以享受當地國家與其他國家簽定FTA的零關稅優惠,何需遠渡重洋到台灣自經區內投資設廠,台灣鯛生魚片技術外流對國內相關產業產生重擊殷鑑不遠。遺憾的是我們官員一面研擬開放國外廉價農產品進口,一面鼓勵將台灣農業科技藉國際化之名賣給國外企業財團,讓他們輕易站上台灣農業的肩膀迅速超越,將會讓台灣農業深陷困境。

面對貿易自由化衝擊,台灣農業因應之道應從小而美的「在地農業」出發,透過生鮮安全、無毒害、低食物里程、在地美味等訴求,來鞏固國內消費者對本土農業的偏好和認同,並縮短產銷供應鏈環節,降低中間費用將利潤回饋消費者,藉由產品差異化和市場區隔來與國外具多元、價廉優勢的農產品相抗衡,穩住國內市場後再瞄準國際(包括中國)消費金字塔頂端的客群,建立起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農業精緻品牌,讓台灣農產品成為全球食尚的典範,而不是靠替別國農產代工過活,愛台灣就不要把台灣農業帶進死胡同!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h4>《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h4>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