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曼波魚列易危? 學者:監測漁獲量

2015/11/30 06:00

〔記者花孟璟、林惠琴/綜合報導〕俗稱「曼波魚」的翻車魨(Mola mola),最近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的「易危」(Vulnerable),指某些地區面臨過度捕撈的問題。學界建議,如要管制漁獲量,應先從建立長期資料著手,建議漁業署應立法要求漁民回報翻車魚的漁獲量。

農委會:未出現捕撈量減少情況

農委會漁業署長蔡日耀表示,IUCN並非政府組織,相關報告可能欠缺全球性評估或科學證據支持,雖然我國宜花東漁民會捕撈曼波魚提供民眾食用,據目前漁民捕撈的漁獲與往年相比,並未出現數量減少的情況,推測沒有瀕臨絕種的立即性危機,但既然已有組織提出觀點,可能是國外有地區出現危急狀況,是否會影響國內有待評估,將進一步具體了解我國周邊的曼波魚數量與魚體變化,若生存確實受到威脅,不排除比照「鯨鯊」祭出限捕令,以維護其生長。

花蓮區漁會統計,花蓮每年捕獲的翻車魚,每年最少六千尾到一萬二千尾,主要是夏季時捕撈,從四、五月開始隨著黑潮洋流來到東台灣外海,總幹事王鐙億說,數量並沒有「愈抓愈少」。

從事翻車魚研究的慈濟大學兼任老師張永州說,全世界「翻車魨科」共有五種,被列入「易危」的Mola mola,在花蓮並非主要捕獲的魚種,花蓮捕獲量最大的其實是另一種「矛尾翻車魨」(Masturus lanceolatus),矛尾翻車魨目前在IUCN是名列「無危險」( Least Concern)物種。

張永州說,針對有人質疑「翻車魚愈抓愈小」,其實是誤會,翻車魚捕撈的大小確實有季節性,每年四、五月和夏天比較大,冬天比較小。他認為,其實翻車魚每次可產上億顆卵,是多產物種,而牠在野外的天敵主要是鯊魚,但全球鯊魚的量在減少,而水母是牠主要的食物。他認為,雖然無法監測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的組成,但可以從單一物種的長時間監測開始。

張永州認為,目前台灣的比較長期的漁獲資料,包括鮪魚、魷魚、鯨鯊等,希望翻車魚也能比照鯨鯊,由漁業署立法、要求各地漁會回報捕獲量,長期下來才能建立。相較於國外的漁業統計資料「一做就是一、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從長期資料中能看出漁業資源的利用情況,如台灣又被指控「濫捕」時,才不會連還手的能力都沒有,無法替自己的漁民申辯、捍衛漁民的權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