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種菊科避害蟲 護稻成效佳

花蓮農改場推廣在田埂種植菊科植物,吸引瓢蟲等駐足,藉此防止害蟲孳生危害水稻。 (記者游太郎攝)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花蓮農改場由國外引進生態系統服務概念,於田埂種植菊科植物,變成害蟲天敵的棲息場所,藉此保護水稻,在東海岸測試後成效頗佳,成為全國以生物防治護稻的首例。
花蓮農改場指出,從國外引進的生物防治作法,主要是在田埂種植菊科植物,並保留原有禾本科以外的野花,等菊科植物開出金黃色花朵時,田埂上的花叢便成為天敵的最佳棲息場所,包括瓢蟲和寄生蜂等,成為田間防治飛蝨葉蟬和螟蛾類害蟲的最佳幫手,藉此保護水稻受害,在東海岸測試後成效頗佳。
這種作法推翻慣行水稻的耕作方式,以往稻田清除田埂雜草以免滋生害蟲的觀念不再適用,改採反其道而行模式,保留田埂開花植物以吸引有益生物停留,不但可減少農業噴灑,對有機栽培也有助益,已成為全國首創的成功案例,將向農民積極推廣。
而有機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管理概念首重「預防」,除了給予水稻吸收健康的土壤養分之外,本試驗田僅在清明節前施用一次亞磷酸,便可預防之後病害的發生:而在蟲害方面,因此區緊鄰海岸山脈,水稻生育初期容易遭受負泥蟲危害,葉片曾被啃食成花白一片,所幸在花蓮區農改場的建議下及時施用菸草水防治,效果頗佳,稻株也逐漸恢復健壯的生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