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從法國看台灣

■ 林琮盛

法國巴黎爆發自一九六八年以來的最大暴動事件,證明移民融合問題已成為法國最具爆炸性的內政衝突。事實上,多元文化的理想,與融合政策如何協調、如何成為一個有機體,西歐各國政府仍未能妥善處理;移民問題所造成的種族矛盾現象,成為十多年來許多歐洲先進國家面臨的困境,而此課題亦值得台灣嚴正關注。

世界銀行近日公布一份報告「國際移民、匯款與人才流失」,表明發展中國家之所以仍舊無法追趕上已開發國家的因素之一,乃是發展中國家的菁英平均約三至五成移民至已開發國家,人才嚴重流失。然而,並非所有移民已發展國家的人都是高技術人力,非菁英的勞力素質無法快速融入移民國,並日益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不平等的受教權、犯罪問題、工作排斥等。

以此映照台灣與東南亞、中國之間的社會聯繫,當前,國內的中高收入年輕人日趨晚婚,又不願多生孩子,但中下階層卻在社經條件的侷限下,加速與東南亞或中國新娘融合,並造成相對的高生育率。加上因職業、收入、教育的不同,所形成的互異性社會價值─中高級階層力行「節育主義」,窮人卻努力「增產報國」。種種社會因素,已讓不同階層的生育率呈現「失衡結構」(啞鈴式的社會階層)。

其次,同樣身為移民國家的台灣,具有一個許多移民社會共同的特質:「先來的移民者會壓榨、歧視甚至剝削後進的移民者」。諸如許多越南、中國等外籍新娘與台灣民眾之間所產生的隔閡問題。

許多外籍新娘(以發展中國家而來的為主)的孩子,常因家庭背景而受到同儕團體的揶揄或歧視。這樣的小孩在被歧視的環境中長大,其人格養成將因不平、無自信的成長體驗而扭曲,其往後將或為台灣衍生出難以處理的社會亂源。

自政治觀點論,啞鈴式社會階層所帶來的極端對立光譜,一個失去中產階級支撐的政治體制,正是孕育極權主義(或法西斯主義)的溫床。

杭廷頓去年所著「我們是誰?」(Who are we?)一書,正是一個美國右派保守主義者在面對移民問題時焦慮的表徵:政治民族與文化民族的差異內涵所帶來的矛盾衝突。綜言之,對於如何引進高技術、高知識的發展中國家菁英,以補充國內逐漸失衡的社會結構,是台灣亟需嚴正面對的課題。否則,再堅固的城堡,都將在數十年後自內部引爆。 (作者為民進黨中央中國事務部專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