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果太甜 農試所要找回「原來的滋味」
紅心芭樂是農試所專為糖尿病患研發的品種,果實就不甜。 (資料照,記者游明金攝)
〔記者黃以敬、吳亮儀/台北報導〕水果太酸恐沒人愛、太甜卻可能不利健康。農委會農試所正在研究水果甜酸的適當比例,計畫推廣尋回水果原來的滋味,避免民眾因吃太多太甜的水果而傷身,也可因應外國消費者不同口味,讓水果可以更客製化。
長期嗜甜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農委會農試所表示,果農為了要將產品擠進高價區,種植的水果愈來愈甜,葡萄甜度達廿度,鳳梨釋迦甜度達廿六度,甚至比甘蔗還甜。很多其實已失去水果原有風味,今年上半年雨少,部分水果甜度再攀升,甚至到了讓人吃了會膩的程度。
事實上,糖尿病患不宜吃太多太甜水果,醫師也常警告,長期嗜甜恐會衍生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水果愈甜愈好嗎?」農委會農試所人員指出,其實吃水果是要享受不同水果的特有風味 ,太甜會讓各種水果風味類似,而風味來自酸度,有檸檬酸、蘋果酸等。
水果太甜不一定有利外銷
農試所表示,其實外國人不見得愛太甜的水果,對農業拓展外銷不一定有利。例如,泰國等熱帶國家天氣熱,當地民眾未必喜歡吃太甜的水果,較愛帶有酸味的水果。紐西蘭奇異果就有綠果肉、多種黃果肉等不同品種,甜度與口感皆不同。此外,也曾有出席國際會議的美國人,吃了口味較甜的小番茄後說「很甜、很好」,但是也有美國人坦言,其實美國民眾平常不會吃太甜的番茄。
農試所認為,要滿足各市場需求,各種酸甜度水果應該可以客製化生產,目前市場上常買得到的紅心芭樂,即是專為糖尿病患者研發而輔導農民種的品種,果實就不甜。農試所計畫,未來為台灣水果育種時,要找出水果甜酸的比例,找回原來的水果滋味,民眾也不會因吃太多過甜水果而影響健康。
農試所強調,台灣各種水果的甜度已經可以客製化生產 ,雖然內需市場較愛甜度高的水果,未來若要拓展外銷,更要提供多元選擇,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台灣水果越種越甜,尤其是葡萄(見圖)及鳳梨釋迦的甜度都超過二十度,已失去原有的滋味。(資料照)
台灣水果越種越甜,尤其是葡萄及鳳梨釋迦 (見圖)的甜度都超過二十度,已失去原有的滋味。(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