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新選擇
文/張棋楨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特徵是多處關節(近端指關節、掌指關節、手腕、手肘、膝、足踝和足掌關節)有晨間僵硬,且時間持續超過一小時,多數發生在30-50歲之間的女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持續性破壞全身關節,慢慢造成關節變形,讓關節功能喪失變成殘障。由於多年來沒有很好的特效藥,造成病患個人、家庭及社會很大的負擔。根據國外知名風濕期刊發現,大約80%的類風濕疾病病患在發病後的20年,就會因為關節炎的關係,使手腳變形,而造成行動不方便和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預期壽命也比一般人短,減少3到18年。
避免類固醇的副作用
以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固醇及抗風濕藥物。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會有腸胃副作用,類固醇的副作用(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等),更讓患者退避三舍。傳統的抗風濕藥物,因藥效發揮很慢,副作用又大,常令病人無法忍受而放棄。
如今我們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是由人體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所啟動,釋放各種細胞激素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質1和6,造成關節滑膜發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體內腫瘤壞死因子和介白質過多,導致關節發炎腫脹,進一步刺激破骨細胞及組織重金屬酶分泌,最後骨頭、軟骨和關節被破壞殆盡。因此近年來生物科技已研發出各種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類別:
●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如復邁、恩博、欣普尼。
●口服小分子藥物:捷抑炎。
●抗第六介白質製劑:安挺樂。
●抗B免疫細胞製劑:莫須瘤。
●抗T免疫細胞製劑:恩瑞舒。
這些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果快速且相當好,開創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里程碑,可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感受到新的一天已開始,不要再忍受病魔的摧殘。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