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 殺菌防感染
文/張毓翰
63歲王先生(化名)從事種植鳳梨工作,近幾年深受膝蓋疼痛困擾。只要走路或上下樓梯就會疼痛不已,造成生活莫大不便。在住家附近醫院就醫診斷確認是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必須接受「人工膝關節重建手術」。
不幸的是,王先生術後膝關節一直出現傷口紅、腫、熱、痛情形,甚至在術後3個月,傷口化膿,被診斷為人工膝關節感染,經反覆清創手術,仍無法解決。
王先生轉診至林口長庚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經過徹底的清創手術與植入「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後,王先生的感染獲得良好控制,並順利接受人工膝關節的重建手術。手術後,王先生已恢復正常的行走功能,能自行開車、上下樓梯。上個月在兒女安排下,王先生享受退休後第一次的出國旅遊。
由於人口老化,退化性膝關節炎已成為全世界社會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需要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也逐年增加。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不可諱言的是目前骨科手術中,滿意度最高的手術之一。
然而, 不論是哪一種手術,「感染」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問題。初次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發生感染的機率大約在1%-3%。但是,對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而言,手術感染是嚴重課題,一旦發生感染,通常需要反覆的手術清創,如果感染未能控制可能導致截肢,甚至造成死亡。
林口長庚醫院2011年起使用「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圖1和2),治療膝關節感染的患者。
「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是一種具有殺菌能力的暫時性人工關節,能減少病患長時間注射抗生素的不便與痛苦,並進一步降低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所產生的肝臟與腎臟毒性。
除此之外,使用此類「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患者能維持良好的膝關節活動角度與行走能力,減少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與膝關節硬化的風險。
健保有給付「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治療,但此項治療仍可能有15%的手術失敗率,導致感染持續發生(例如患者的體質、清創不全、細菌菌種太強等)。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醫學中心關節重建骨科教授)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