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加導航 顱顏手術更精確
圖‧文/廖漢聰
小明(化名)在一次車禍意外裡,導致顏面顴骨及眼眶骨骨折變形,但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其顱內出血併發內頸動脈外傷性動脈瘤,因此神經外科醫師先進行顱內出血清除,同時放置血管支架治療動脈瘤。
原本最佳的顏面骨折治療黃金期為受傷後2週內,但因小明術後有暫時性中風,麻醉科醫師評估此時進行顏面骨折手術的風險較高,家屬也不贊成此時手術,希望等腦部復原穩定後,再進行顏面骨折變形手術。
一般來說,顏面骨折建議在2-3週內做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因為此時骨折處尚未癒合,可藉由骨折處附近的正常解剖位置當參考點,進行復位及固定手術,以達到顏面對稱的效果。
一旦3到6個月後,骨折癒合不是在原來的解剖位置時,就增加手術的困難,原本的正常參考點就會消失,導致手術中的迷航。醫師在術中無法確認是否已恢復到原本顴骨應在的高度或位置,就會造成術後顏面仍不對稱。
現在可藉由電腦術前模擬計畫、術中電腦輔助導航並結合3D列印技術,讓主治醫師在手術中即時了解骨折復位是否到位,眼眶修補是否對稱。對醫師來說,多了一項治療病人的利器,不再產生術中迷航、單憑想像的現象。
小明接受採用術中導航及3D列印眼眶骨的手術後,顴骨及眼球位置又恢復原本對稱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該手術可以更精確地完成顱骨重建及修補,但目前手術導航系統及3D列印屬於健保未給付的項目,病患需部分自費。
目前3D列印及導航系統除可應用於急性顏面骨折整形手術,顏面骨折術後變形的再次手術外,還可應用於口腔癌切除後之上下顎骨的重建,甚至在正顎手術、下巴整形手術及削骨手術也可應用。(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