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化大 提防腦中風找上門
文/潘昭雄
45歲的蔡先生(化名)是媒體工作者,平日工作忙碌操勞,某日凌晨2點起床上廁所,感覺右腳麻麻的,他想是睡覺時姿勢不良壓到右腳,不以為意。上完廁所又繼續睡覺;隔天早上9點起床刷牙時,右手竟然握不住牙刷,而且右腳軟而無力,沒有踩地的踏實感,這下才驚覺不對勁,趕快就醫。
經過檢查及會診神經科醫師後,蔡先生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左側大腦半球紋狀體有一個長1.5公分、深2公分的梗塞點,經緊急治療後控制病情,但其右手、右腳無力,往後需要復健治療尋求改善。
早晚溫差大、氣溫轉變、壓力大、過勞,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根據台灣中風登錄系統的資料,第一次中風患者的男性平均年齡為64.5歲,但近年來中風年齡有下降趨勢,尤其40-50歲中壯年族群不在少數。
這些患者都是家庭的支柱,因不等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對自己或家人造成沉重的打擊和負擔。
把握黃金救援時間3小時
中風患者在症狀發生後的3小時內(最好是2小時內就送醫,醫療作業時間約1小時)是黃金救援時間,有機會施打血栓溶解劑打通血管。
蔡先生凌晨2點出現中風症狀未警覺,直到早上9點多無法手握牙刷才驚覺事態嚴重,到院時,早已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3小時。
一般而言,血管壁阻塞,血流無法供應腦細胞養分時,缺氧5分鐘後,細胞就開始死亡;20分鐘後,多數細胞產生不可逆的變化,細胞已死,即使打通血管,死去的細胞也已不可恢復。
根據數據指出,中風後5年內每100位病患中有30人會再度中風。二次中風發生後,後遺症及肢體程度通常要比第一次要嚴重許多,復發者死亡率更高達1/4。因此,中風患者預防二次中風很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就得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戒菸、戒酒、減重,曾經中風者更要按時服藥、規律作息、運動、飲食清淡,以保健康。
提醒民眾,如果自己或周遭親友有突發性的語言障礙、半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嘴歪眼斜、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等疑似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把握「中風3小時黃金救援時間」,或可評估施打血栓溶解劑來提高復元的機會。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