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幼兒髖關節脫臼 延遲發現後遺症多

2014/07/12 06:00

太晚發現小兒髖關節脫臼,必須手術治療。(記者張軒哲攝)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

鄭本岡醫師指出小妹妹髖關節脫臼處。(記者張軒哲攝)

一歲兩個月大的李小妹學步時,步履蹣跚,好像企鵝走路,家長懷疑女兒是長短腳。但經醫師診斷,發現李小妹罹患了「新生兒髖關節脫臼」,且因為已出生一年多,延遲發現,無法穿背帶矯正,只好接受難度高的髖關節脫臼復位手術治療。

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在台灣,大約每一萬名新生兒就有15人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胎兒在子宮內受到壓迫,造成髖關節脫臼(例如:子宮內較緊迫、羊水少)或臀位產(生產過程中會拉扯到腿及髖部)等。

大部分的新生兒髖關節脫臼可經由物理檢查加上超音波診斷出來。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通常穿著背帶數月就可以痊癒。但因為寶寶可正常翻身爬行、站立,較不易發現異常,一歲之後開始學走路時,可能所有嬰兒都是蹣跚走路,容易被忽略,等到父母發現好像有長短腳、跛行時才就醫,通常為時已晚,必須要經由手術才能痊癒。術後仍可能留下如長短腳、髖關節發育不良及半脫位等後遺症。

前國家衛生研究院健康研究發展指導主任郭耿南教授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目前台灣每年約有18萬名新生兒,以發生率計算,推估每年約有270名髖關節脫臼新生兒,但台灣每年仍有約100名幼兒是被延遲診斷(超過6個月),其中2/3以上都是一歲後才被診斷出來,只能接受困難的髖關節脫臼復位手術。

提醒家長,若發現嬰孩有兩腳不對稱,疑似長短肢或有一側髖關節外展受限,或大腿內側皮膚皺摺不對稱時,要儘快去醫院檢查,以期減少手術發生率,避免留下終生跛行的遺憾。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