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胎兒蛋白 數據忽高忽低?
文/孫德金
林先生是C型肝炎患者,定期在門診追蹤檢查。除了照超音波、抽血驗肝功能外,也驗甲型胎兒蛋白(AFP)。之前驗的數值都很低,這次檢查突然升高,超過標準值一點,讓他非常憂心。幾乎吃不下,也睡不著。連忙跑到另一家檢驗所再檢查一次,結果因標準值不同而沒顯現紅字,但卻使他暫時安心不少。
另一名廖太太也是C型肝炎感染者,她的AFP比林先生高很多,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一連追蹤了3-4年,最後AFP下降到正常範圍內,完全沒有肝癌的跡象。
AFP是由胎兒肝臟所分泌,出生後就不再合成而快速下降。超過70%的肝癌病人AFP會升高,所以AFP一直是臨床上很方便的肝癌指標。
依照對某一物質LCA(Lectin lens culinaris)的吸附性,AFP還可再細分為APF-L1、AFP-L2、AFP-L3,其中APF-L1是「非惡性肝病變」時,AFP升高的主成分;AFP-L3則是「惡性肝癌」時,AFP升高的主成分,所以AFP升高不全然是肝癌的表現。
若AFP超過1000ng/ml,當然高度懷疑是肝癌;但若在15-400ng/ml之間,除了肝癌外,就比較有可能是其他肝臟病變,像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是病毒性肝炎的急性發作,或是胃癌、畸胎瘤、卵巢癌、胰臟癌、睪丸癌等,或是懷孕。
如果可以進一步再分析AFP的成分,當AFP-L3佔全部AFP的15%以上,則預測肝癌的靈敏度可達75-96.9%;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血清癌症指標準確性優於AFP,但是都不如AFP普遍。
防肝病變宜定期追蹤
林先生一次驗正常、一次驗異常,只是實驗室標準值不一樣,其實都是同一個數值;廖太太的AFP雖高,但也低於400ng/ml很多,可以持續追蹤,不用太緊張。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 最近有一位肝癌病人往生,才30多歲,留下兩個懵懂無知的小孩和傷心欲絕的妻子,讓人不勝唏噓。但也提醒我們定期追蹤與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作者為孫德金診所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