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魚栽歌、綁槺榔帚 記錄農民智慧
田野調查中驚喜發現當地80歲的侯涂梅霞還會綁槺榔帚。(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4所在全台20村田調 挖掘台灣農村豐富文史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唱魚栽歌賣魚苗、農村婦女綁槺榔帚、看農民曆決定何日婚喪嫁娶…,台灣傳統農村人文風情,經過嚴謹的學術田野調查逐一記錄下來,鮮明地呈現古早農民的生活智慧與哲學。
由農委會跟中研院合作的「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今年七月展開先驅研究,中研院社會所、民族所以及台史所等選擇全台廿個農村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團隊已經陸續挖掘出不少農村豐富的文化和歷史。
「三尾算啊五尾,算啊十尾增,算你增五來增八,二啊十尾,算啊廿五啊,算來啊廿八……」
魚栽歌近失傳 團隊在安平見耆老完整唱出
很多人認為魚栽歌已經失傳,但台史所調查團隊在台南市安平區漁光島,親見八十一歲林明山完整地唱出魚栽歌(數魚歌)。
台史所所長許雪姬表示,過去魚苗買賣需要透過中間人數魚苗才能確定數量及品質,因此發展出唱魚栽歌數魚苗的作法,但目前全台恐怕只剩林明山能唱出完整的魚栽歌。
在嘉義縣朴子市,台史所團隊發現,過去居民常以防風用的槺榔樹(台灣海棗)樹葉製成掃帚,除了用於清掃,也使用在神明出巡的祭典中,田野調查中驚喜發現當地八十歲侯涂梅霞還會綁槺榔帚。
日治時期創校中小學保有文件 將數位化存檔
調查過程中,也發現部分自日治時期創校至今的中小學,仍保存有日治時期的學籍簿或文件,從這些小學生名冊可以了解哪些人離開農村出外發展、哪些人又留在家鄉,成為農村的主力,這些珍貴史料都帶回中研院數位化存檔。
社會所所長謝國雄則分享聞名全台的台東池上米故事,全鎮稻農共同建立嚴格認證審核程序、確保池上米品質,稻農們還將收益一部分用來支應公共的稻米停損基金,並提供在地居民以八五折購買,甚至投入藝文活動,邀請雲門舞集表演等,將傳統農作作為公共財,產生社會及文化效益。
此外,雲林縣斗南農會承租土地招募小農耕作,前兩年有薪水、第三年起自負盈虧,讓青年能夠加入耕作;也有農村將消費者和產地連結,成立股東俱樂部,由消費者認股或認養果樹,和農民共負盈虧、分攤風險,創造新的產銷模式。這些故事,展現了農村適應新時代商業競爭的生命力。
謝國雄指出,除田野調查,明年也將以問卷調查農民對土地態度、性別分工等,更具體、全面地描繪台灣農村樣貌。
中研院台史所調查團隊在台南市安平區漁光島,記錄當地81歲林明山唱魚栽歌(數魚歌),目前大概只剩他能唱出完整的魚栽歌。(中研院提供)
過去嘉縣朴子居民常以防風用的槺榔樹(台灣海棗)樹葉製成掃帚。(中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