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家庭共同行動 過動症治療新模式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女兒小學一年級時被同學集體霸凌,書包被丟到操場上,同學說她是班上細菌…,上了國一,功課無法跟上,整個人崩潰…」,陳女士的兩個小孩分別在小一及幼稚園大班被診斷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但當時不敢給孩子吃藥,可是孩子狀況一直沒改善,也經常被同學欺負。
「班上細菌」過動兒慘遭霸凌
陳女士說,小孩因為過動症關係,和班上同學相處狀況很糟糕,經常被霸凌、課業狀況很差,甚至連聯絡簿都無法抄寫,為了改善孩子狀況而帶他們上各種課程,花了大錢卻無法改善。
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陳錦宏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腦生理功能發展延遲的問題,患者的大腦一半區域發展速度明顯較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花10年追蹤ADHD兒童及正常兒童大腦發展影像學差異,發現ADHD兒童大腦皮質發展比正常兒童慢3年。
陳錦宏說,部分童年時期的ADHD會持續到青春期(60%到80%),或到成年期(40%),因此ADHD是一種長期的症狀。
ADHD患者 僅2%尋求診斷
台灣ADHD盛行率為7.5%到9.0%(國外4%到12%),根據台灣健保資料研究顯示,台灣只有近2%的孩子尋求診斷,也只有1%接受完整治療,顯示ADHD在台灣處於低度診斷與治療不足的現況。
陳女士說,女兒國一時,經朋友介紹,帶她去看陳錦宏醫師門診,就醫後不到1個月,就有明顯改善,情緒變得穩定,人際關係也開始改善,女兒說她服藥之後,「總算聽懂地球人講的地球話了」;去年也進入喜歡的大學科系就讀。
陳錦宏在2015年創立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由專業人員與照顧者雙主體的一種共同合作來開創ADHD長期照護支持的社會模式。成員包括: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特教博士、學校教授、特教老師、醫學人類學教授及數千個ADHD家庭等。
陳錦宏說,以醫療、家庭雙主體互相灌注能量支持與成長,他將這經驗命名為「共同行動模式」(Shared Action Model),適用於精神心理健康這種須長期照護的議題,尤其是照顧者(包括父母、老師、爺爺奶奶等生活接觸者)須扮演某種程度的治療者,協助孩子接受行為治療,但這些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及專業協助,包括獲得相關知識、專業能力訓練,以及情感等相關支持系統的供應。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