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白內障阿嬤被當失智 術後人生變光明

2016/09/18 06:00

▲醫師以細隙燈檢查患者的眼睛狀況;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梁中玲)

▲醫師以細隙燈檢查患者的眼睛狀況;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梁中玲)

文/梁中玲

一對父母帶著孩子來檢查近視,陪同的阿嬤在一旁安靜地等著,我想順便幫阿嬤看一下眼睛。不過,家屬回答:「不用了,因為阿嬤失智,怕不能配合,準備要送她到安養院,但因為不放心阿嬤一個人在家,所以一起帶出來。」

我想阿嬤到安養院就醫更不方便,還是檢查一下好了。結果阿嬤眼睛的白內障比想像中嚴重。

更不可思議的是,阿嬤居然從沒看過眼科,除了檢查時要解說外,檢查結果顯示,她的視力不到0.1(正常為1.0),伸手不見五指,所以我建議她要做白內障手術。

經過一番討論後,阿嬤還是接受了手術,接連幾次回診,復元情形良好,也不見阿嬤的蹤影。

隔了一陣子,家長又帶孩子來做視力檢查,順口問:「阿嬤這次怎麼沒有來?」家長說:「阿嬤在家裡煮飯,非常感謝醫師,讓我們多了一位好幫手,阿嬤會幫忙帶孫子、買菜、煮飯,減輕我們不少負擔。」

令家屬不解的是:「為什麼白內障術後,阿嬤的失智症就好了?兩者之間有關聯嗎?」

看不清楚又重聽 與人互動減少

我告訴他們,因為人在接受環境的刺激時,除了聽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視力。當看不清楚的時候,別人打招呼、微笑都不會有反應,久而久之,與他人的互動就減少了。

此外,視力模糊會對周遭的事物提不起興趣,阿嬤又有一些重聽,才會讓人誤以為她失智。

眼睛是靈魂之窗,白內障猶如窗明几淨的「透明玻璃」卻變成「毛玻璃」,過程是漸進式的,視力會慢慢下降,但因不痛不癢,很容易被忽略。

◎白內障是水晶體逐漸混濁的結果,原因如下:

●環境因素:過度暴露在紫外線照射刺激下、過度使用3C產品、吸菸。

●遺傳因素:老化。

●疾病因素:糖尿病等。

●藥物因素:例如口服或外用含類固醇的藥膏。

●其他:例如外傷等。

▲水晶體(筆指處)混濁會造成白內障。(照片提供/梁中玲)

▲水晶體(筆指處)混濁會造成白內障。(照片提供/梁中玲)

家中有長者的家庭一定要注意他們的視力與聽力,避免產生誤會。

明明是可以治療的白內障,卻被當成退化的失智症,還差一點被送進了安養院,實在很嚇人!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