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從荔枝園中倖存…台灣文學重量級文物《呂赫若日記》 今捐贈台文館

呂赫若的長子呂芳卿(右)代表家屬,將《呂赫若日記》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由館長蘇碩斌代表接受。(記者劉婉君攝)

呂赫若的長子呂芳卿(右)代表家屬,將《呂赫若日記》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由館長蘇碩斌代表接受。(記者劉婉君攝)

2020/08/25 16:24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日治時期台灣知名作家呂赫若,曾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他的一生也曾被改編為電視劇《台北歌手》。戰後初期,呂赫若投入地下反抗工作,1950年於台北石碇鹿窟山區受難,今天為106歲冥誕,家屬將《呂赫若日記》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希望這件台灣文學重量級文物可以獲得妥善的修復與保存。

今天的捐贈儀式由呂赫若的長子呂芳卿代表家屬,將《呂赫若日記》交給台文館館長蘇碩斌,文化部長李永得及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楊翠、作家李昂等也到場見證。

呂赫若於1914年出生,1935年以〈牛車〉發表於東京文學雜誌《文學評論》,1944年出版的《清秋》為日治時期台灣作家唯一出版的小說集,1940年赴日本學習聲樂,參加東京寶塚劇團,回台後擔任《興南新聞》記者、加入張文環主編的《台灣文學》,並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集作家、劇作家、聲樂家、教師、記者於一身,為台灣重要文化人。

1950年呂赫若受難後,家屬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唯恐他留下的物品會帶來二次傷害,將他的手稿、未出版的創作、書籍,全數埋藏在台中社口老家前的荔枝園中,並澆水使其腐化,唯一倖存的一本日記,因記載著孩子們的出生年月日而被保留下來,迄今為家屬珍貴的紀念。

《呂赫若日記》為呂赫若於1942年到1944年間,以日文書寫的日記,台文館曾於2004年出版《呂赫若日記》中譯本及手稿本。呂赫若的次子呂芳雄代表致詞時表示,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父親身受其害,家破人亡,至今屍骨無存,僅有的是遺留下來的幾件物品,日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也是父親親手寫下的,對親屬更是彌足珍貴,捐贈之事談何容易,但兄弟一致達成共識即使不捨仍捐出來,就是為了讓日記可以長久保留下來,相信年輕的父親在天有知也會感到高興,因為他年老的孩子做了對的事、正確的事。

文化部長李永得感謝家屬將這件對台灣文學件非常重要的手稿捐給台文館,呂赫若的一生非常短暫但非常豐富,作品流傳萬世,國家人權博物館會持續進行鹿窟事件的口述歷史,讓歷史可以留下來,除了對呂赫若精彩的一生表達懷念與敬意外,也對家屬及台灣歷史有一個交待。

《呂赫若日記》為台灣文學重量級文物。(記者劉婉君攝)

《呂赫若日記》為台灣文學重量級文物。(記者劉婉君攝)

呂赫若106歲冥誕,家屬包括呂赫若長子呂芳卿(左4)、次子呂芳雄(右5)等人,將《呂赫若日記》捐贈給台灣文學館,由館長蘇碩斌(左1)代表接受,文化部長李永得(左3)與促轉會主委楊翠(左2)見證。(記者劉婉君攝)

呂赫若106歲冥誕,家屬包括呂赫若長子呂芳卿(左4)、次子呂芳雄(右5)等人,將《呂赫若日記》捐贈給台灣文學館,由館長蘇碩斌(左1)代表接受,文化部長李永得(左3)與促轉會主委楊翠(左2)見證。(記者劉婉君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