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罹惡性黑色素瘤屢治療無效 採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現生機

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透過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為癌患成功找出一線生機!(記者蘇金鳳翻攝)

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透過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為癌患成功找出一線生機!(記者蘇金鳳翻攝)

2019/12/04 09:16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台中一名48歲陳姓工程師二年前被診斷罹患罕見的晚期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已侵犯至頷骨,屬發生率低但惡性度高的皮膚癌,多次開刀治療都無效,最後到烏日林新醫院接受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有效對應突變基因的標靶藥物,服藥5天後,本來壓迫喉結的腫瘤明顯消腫,6週後肺部的多顆腫瘤至少減少五成。

48歲陳姓工程師在2016年發現自己口腔內有明顯發黑浮腫的腫塊,於他院確診罹患罕見的晚期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已侵犯至頷骨,屬發生率低但惡性度高的皮膚癌。

陳姓工程師在接受切除手術後,不到一年又復發轉移至淋巴跟肺部,來到烏日林新醫院後繼續接受治療,更為他安排申請新納入健保的免疫療法,及癌症治療指引的標靶藥物建議。

光是約5次療程的花費至少已經100萬以上,三個月後效果卻不見起色,轉移至肺部的腫瘤大小及顆數持續增加。陳姓工程師的頸部腫瘤已經壓迫到喉結和氣管。

烏日林新醫院建議他進行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終於成功找出一線生機!

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表示,次代定序基因檢測具有全面性、快速的特點,檢查方式為利用陳先生治療前腫瘤的組織細胞,作為檢體進行化驗,檢查時間約需三個禮拜,可一次大量篩選檢驗300多個基因,找出癌症相關的基因突,再依照此特性,選擇療效佳、副作用低的合適藥物。

其中發現有將近20%的口腔黏膜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帶有KIT特殊突變基因,而非BRAF的突變基因,可有助醫師及早找到有效對應突變基因的標靶藥物,更能預測哪一種治療藥物效果不彰。

再針對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醫療,也就是採取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治療癌症不再只是盲目地投藥,A藥不行就換B藥,換來換去可能都找不到合適的藥物,讓患者白花錢及走冤枉路。

陳姓工程師在服藥5天後,本來壓迫喉結的腫瘤明顯消腫,6週後肺部的多顆腫瘤至少減少五成,接下來只要定期回診接受治療。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