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組合療法」提供晚期肺癌患者另一治療選擇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不要輕忽咳嗽及常感冒等症狀」,這是56歲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鈺琪以過來人的身分提出呼籲。
鈺琪說,她一直以為自己天生體質較弱,大約10年前,就常感冒咳嗽,但是她都一直不以為意,直到2年前參加一個活動後,回家非常不舒服且發燒到39.5℃去醫院急診,被診斷是肺炎。
她住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赫然發現右肺長了1顆6.5公分的腫瘤。切片檢查確診罹患第3期的「非小細胞肺癌」。那時醫師和她的先生、哥哥不知要如何告訴她病情,最後醫師開口告訴她:「還好沒有轉移…」,她才知道自己罹患肺癌。
不過她很聽話地配合醫囑治療,沒想到今年3月肺癌復發且轉移至左肺,她在震驚之餘,自費接受「化療+標靶+免疫」的三代組合療法,對抗癌魔。
鈺琪的主治醫師、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非小細胞肺癌」約占國內肺癌人口的9成,近兩年的國際醫學年會都有研究證實,晚期患者使用結合免疫治療藥物(新生代)、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中生代)和化療藥物(老生代)的「三代組合療法」,能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超過1年腫瘤無惡化的患者比例增為4成,整體死亡風險下降約2成。
黃俊耀表示,抗癌如同作戰,應從一線治療開始使用最好的武器,才有勝算。「三代組合療法」的3種藥物各司其職,由「免疫治療藥物」負責活化T細胞與癌細胞打仗,搭配擔任炸藥角色的「化療藥」,以及阻斷敵方的後勤補給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助提升整體戰鬥力,全面殲滅肺癌細胞,提供「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另一治療選擇。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健保署在今年4月同意開放800名癌症患者可以接受免疫治療,讓不少癌症患者寄望此治療方式。
免疫治療是利用免疫檢查點藥物喚醒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正確辨識並進而攻擊癌細胞,其最大的特點是一旦腫瘤對此藥物有所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療程結束,不再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生命的效果顯著。
然而,研究也發現晚期肺癌患者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藥物的整體反應率很低,僅2至3成左右,導致絕大多數患者無緣使用。而為了突破肺癌免疫治療反應率低的困境,世界各國醫藥專家投入研究,並一致認為幫免疫療法找搭檔是目前最佳的解決之道。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近年肺癌治療走向精準化和個人化,醫師須視腫瘤分化程度和形態特徵,綜合評估後再從免疫治療、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等藥物中選擇合適的組合,以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
陳育民醫師呼籲,晚期肺癌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應積極與醫師做全面向的討論,根據個人的病況和經濟能力,找出屬於自己的理想免疫治療組合,也有機會活得更好、更久,追求人生的幸福。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