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異位性皮膚炎 口服新藥療效 優於生物製劑

2021/04/30 05:30

台大皮膚部醫師詹智傑(左起)、朱家瑜、烏惟新參與跨國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不僅皮膚紅腫發炎、脫屑,患者常因搔癢難耐,甚至抓到流湯。台大醫院昨天發表參與跨國研究的最新成果,使用口服新藥「JAK抑制劑」,高達7成的中重度患者明顯改善,且改善效果達75%,比注射型生物製劑有效且價格較低廉,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台大醫院跨國研究臨床試驗證實

異位性皮膚炎在全球兒童盛行率約10-20%,到了成年後大約有2-3%的人仍飽受困擾,有80%的人在5歲前就發病,患者無論就學、就業或社交活動都受到極大困擾;台灣成人病患約有10萬人,屬於中重度且不適用傳統療法的患者約有1-2萬人。

台大皮膚部醫師朱家瑜、詹智傑、烏惟新及卓雍哲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與全球18個國家共同執行第3期新藥臨床試驗,在全球收案838人中,台灣收案16人。

朱家瑜指出,每天口服新藥JAK抑制劑治療12週後,有高達70%的病患達到病灶分數改善75%,效果優於對照組的27%,也比現有最新注射型生物製劑58%高,甚至有少數口服新藥受試者,原本紅癢痛的病灶通通不復在,改善分數接近100%。

詹智傑表示,輕度患者因為發炎反應少,除了保濕、外用藥物,也可使用抗組織胺,而到了中重度,就需要壓制免疫反應,但無論是類固醇還是免疫調節劑,都是「無差別」的全面壓制,皮膚不發炎,身體卻也同時失去免疫力,新藥物則可更精準的針對病因治療。

烏惟新說,過去口服類固醇、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紫外線光療等,都很難有50%以上的改善,3年前注射型生物製劑問世,大幅提升療效至58%,但生物製劑1針2.3萬元,1個月要打2針,換算下來1年超過50萬元,不僅舟車勞頓,負擔也很沉重。

JAK抑制劑 下半年台灣有望引進

團隊指出,JAK抑制劑可有效地阻斷過敏發炎情形,只要每天吃1顆藥就能有效治療,但口服JAK抑制劑仍有副作用,包括噁心、長痘痘等,不是特別嚴重,可透過其他治療改善,而製藥成本比生物製劑低,推估未來口服藥上市價格會低於生物製劑,預計今年上半年美國FDA就會通過,下半年台灣就有機會引進這項新藥。

異位性皮膚炎可能出現苔蘚化、癢疹或如恐龍皮膚般的外觀。
(記者邱芷柔翻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