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初秋溫差大 季節食補養生保健

2020/09/10 05:30

▲「銀耳沙參茶」和「黃耆百合湯」都適合秋季保養。(記者鄭名翔攝)

▲「銀耳沙參茶」和「黃耆百合湯」都適合秋季保養。(記者鄭名翔攝)

記者鄭名翔/苗栗報導

近日天氣漸涼,略有秋意,中醫師提醒,夏秋交替時節,早晚溫差大,著涼掛病號人數也增加,建議民眾注意增減衣物,並可搭配季節食補,例如水梨有助潤肺去燥、改善咽乾喉痛,或可選用沙參、百合、杏仁、川貝等中藥材,也是舒緩秋燥良方。此外,也可多從事戶外活動,避免伴隨秋天鬱結的消沉情緒。

為恭醫院中醫部醫師彭柏翰說,白露剛過,時序入秋,俗諺「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就是提醒早晚溫差大,人們不能再像夏天常打赤膊,否則季節交替最易著涼感冒。

彭柏翰說,秋天氣候乾燥,常引發鼻、咽喉乾燥不適,過敏體質患者好發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氣管疾病,因此中醫著重於健脾補肝潤肺的飲食保健為主,如當季的梨就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潤肺等功能,有助於改善肺熱咳嗽、咽乾喉痛、大便燥結症,但梨性寒,若體質虛冷者或產婦應少吃。

彭柏翰也提出簡單的茶療養生法,可以1兩銀耳、0.5兩沙參、10克茶葉、20克冰糖,燉煮成「銀耳沙參茶」,有滋陰降火、潤肺止咳功效;「黃耆百合湯」則用1.5兩黃耆、0.5兩百合、15克紅茶及20克冰糖,以開水沖泡再放鍋內隔水蒸20分鐘便可服用,有助潤肺益氣、提升免疫力。

秋天鬱結易消沉 可多從事戶外活動

秋季主肅殺,易使人情緒消沉,彭柏翰指出,可藉秋天陽光充足又不刺曬,多從事戶外活動,透過簡單運動或健康休閒調劑心理,保持愉快及情緒穩定。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