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剝離術後癱瘓 脊椎神經重建助重生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
原以為主動脈剝離手術可以免於猝死的威脅,但是63歲的葉博聞和家人從沒想到手術保命後,竟然下半身癱瘓,讓他們陷於愁雲慘霧中;透過輾轉打聽,找到了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去年11月接受「脊椎神經重建手術」,術後回到病房約1小時後,葉博聞就發現自己的腳竟然有知覺了,如今他已可以穿鐵鞋,練習走路,對未來充滿希望。
台灣罹脊髓中風 每年約200人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指出,主動脈剝離是致死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是10萬分之3.5-6,65歲以上發生率更高,患者一旦發病,需要立即治療,大部分的病人需要進行外科手術,較嚴重的病人若沒有手術,一週內死亡率高達50%;若主動脈剝離破裂,則死亡率高達100%,所以手術治療是必要的,但是主動脈剝離會影響到脊髓(俗稱龍骨)神經的血液循環,手術過程中,有3%-5%發生脊髓中風,導致癱瘓的風險。
根據國際醫學研究統計指出,脊髓中風的病人,約佔心血管疾病引發中風或是意外死亡病人的0.5-0.8%,所以台灣每年估計約有200人左右,會罹患脊髓中風;杜元坤說,看起來這樣的人數不多,但對當事人及家屬來說,一旦發生,所受到的衝擊是很大的。而在過去是無法有效治療的,但是他嘗試用「脊椎神經重建手術」,想幫助癱友站起來,也希望讓病友及家屬不要放棄希望,特別是在事故發生後的3-6個月是黃金治療期。
事故後3-6個月 是黃金治療期
杜元坤指出,葉先生去年就醫時,他的胸椎脊髓神經因治療主動脈剝離,接受心血管手術長時間缺血,造成神經壞死,形成脊髓神經空洞化,腰椎脊髓神經也因此受到影響,而脊髓神經空洞化延伸到腰椎神經,以致神經纖維減少、神經疤痕組織生成、神經訊號傳導障礙,因此他透過超級顯微手術,替葉先生進行大範圍的脊椎減壓,切開受損部位的脊椎硬膜,並進行硬膜內神經剝離術和脊髓神經繞道手術。
葉博聞在術後2個月,就可以抬起雙腳;術後5個月可以扶著四腳枴杖站立及學走路;昨天他在記者會上,還現場示範自己可以在旁人協助下,慢慢步行及轉彎…,他十分感謝杜元坤的治療及鼓勵,讓他能重新站立和行走。
杜元坤昨天說,有人說他是瘋子,他的確是,他總是想要嘗試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
以臨床來看,脊髓中風治癒的機會大約不到1成左右,這是因為本來神經組織的自我再生能力就非常有限,脊髓中風後,一連串機轉都會影響病人的復元;但是6年來,他透過脊髓神經繞道、神經重建手術,已治療20位脊椎中風病人,年紀在45-73歲之間,脊髓中風後3個月至8年時間,接受神經繞道重建手術,成功率約7成。他希望患者及家屬不要輕言放棄。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