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罩」住聲音聽無? 微聽損悄悄上身

2020/05/19 05:30

▲有微聽損症狀的民眾即便在正常對話距離,仍聽不清楚;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田輝勣)

文/田輝勣

近來防疫期間,民眾居家外出口罩幾乎都不離口,但部分民眾卻發現,即便是正常對話距離,仍聽不清楚講話聲音,只好不斷要求對方重複講或大聲講,讓人以為是故意惡作劇,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已經出現「微聽損」症狀;醫師提醒,類似患者門診增加約兩成,若延緩就醫,恐影響日後人際社交及聽力持續惡化。

配合全民防疫,口罩幾乎是人人不可或缺的物品,但最近前來門診的患者及家屬中,主訴「聽不清楚對方聲音」、「每次講話都得越來越大聲」的人數增加約兩成,細問後,發現原來是因為戴口罩後,覆蓋大部分臉部面積,以致患有微聽損的民眾,無法明確辨別對方的嘴唇及細微肌肉表情,就像「看」不到聲音,才驚覺原來是自己聽力出了問題。

▲醫師替患者配戴助聽器;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
(照片提供/田輝勣)

無法辨別對方嘴唇表情

聽力損失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前者多與家族遺傳史、媽媽孕期感冒或其他病毒性疾病,以及出生時體重過輕或缺氧等有關,後者則與病毒感染、腦傷、長期中耳炎、過度或長期暴露在高分貝噪音中、老年聽力退化、外傷導致耳膜穿孔等原因為主。

「聽力損失」的定義為「成人雙耳或單耳能夠聽到最小的音量需大於25分貝(dB HL)以上,兒童則大於15分貝以上」,然而部分民眾因聽力落在「臨界值」,例如極輕型的16至25分貝,或中度的41至55分貝,往往容易被自己或家人忽略,導致後續在學習、聆聽、社交及生活溝通出現困難。對於聽力有障礙的民眾,常必須依賴視覺讀唇或看表情確認聽到的內容,但因全民戴口罩,導致缺乏線索,加重聽力損失引起的溝通障礙。

「微聽損」的類型包含單側聽損、輕度聽損、高頻聽損和暫時傳導型聽損等4種類型,醫師會評估微聽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方案,例如輕度聽損,民眾可自行恢復,若狀況嚴重,則可考慮配戴助聽器,兒童部分則可另外安排接受聽力與語言復健治療,加強雙向溝通能力。

國健署提供全面公費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確認是否有先天聽損情形,在3-4歲前要再接受聽力檢查。

單側聽力變差立刻就醫

另外應避免長時間在聲音嘈雜環境,如夜店、KTV逗留,或戴耳機大聲聽音樂。一旦單側聽力變差或突發耳鳴、頭暈、疼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確保聽損獲得控制。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部長)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