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校園餐點製作保存要注意 小心仙人掌桿菌作亂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夏秋天氣普遍高溫,各級學校在剛開學、迎來新學年的這段期間裡,如果提供師生的餐點在製作過程稍有不慎,可能發生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引起的校園食品中毒案件,食藥署也提出食品中毒的3大可能原因。
食藥署指出,仙人掌桿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容易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可由細菌本身或由細菌產生的毒素而導致食品中毒,引起的症狀分為嘔吐型及腹瀉型兩類,常見於米飯等澱粉類製品及香腸、肉汁等肉類產品。
仙人掌桿菌為了生存,在缺乏養分的惡劣環境下,會形成耐熱孢子,等到了適合生存的環境,孢子才會萌發並開始繁殖。因此,造成食品中毒的可能原因,與「環境衛生不佳」、「食品未徹底加熱」及「餐點製備後於室溫下貯存過久」等情形有關。
當供應學校的餐點製作完畢後,未熱藏保存在60℃以上;或路途遙遠、運送時放置在室溫的時間過久;或是餐點沒有儘速享用時,其若含有仙人掌桿菌孢子便可能萌發,使細菌生長並產生毒素,被吃下肚後很可能會造成嘔吐及腹瀉等不適症狀。
預防食品中毒5原則
食藥署提醒,為了預防食品中毒,學校及業者除了要隨時注意環境清潔與衛生,避免食品受到灰塵或病媒等污染之外,也要注意食品是否有徹底加熱煮熟,且在餐點製備完畢後,儘速食用,避免放置在室溫下太久。
師生在學校飲食或課程中自行烹調時,應注意預防食品中毒5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
轉載自衛福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837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