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武漢肺炎》「自己人」傳染風險較小? 研究:心理錯覺

2020/11/10 16:08

對多數人而言,疫情期間與同事一起喝咖啡會比在路上與一個咳嗽的陌生人擦肩而過還要安全;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Unsplash)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在熟人或親朋好友身邊,人們的防疫意識容易下降,面對陌生人時則會提高警戒心態。有研究指出,這樣的「差別待遇」經常是造成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擴散的原因。

《德國之聲》報導,對多數人而言,疫情期間與同事一起喝咖啡會比在路上與一個咳嗽的陌生人擦肩而過還要安全。

因為與同事互相熟識,而且彼此看上去都健康無恙,所以很多人會認為,比起接近一名咳嗽的陌生人,和同事坐在一起甚至拿下口罩並沒有太大的危險性,但正是這種熟人間的社交活動,導致武漢肺炎的病例急劇增加。

臨床心理學家、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研究員克魯維斯(Tegan Cruwys)表示,人們經常忽視而且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威脅其實來自身邊的人際圈(家人、朋友或是親近的社群)。

克魯維斯指出,作為社交動物,一旦認同其他人並將之歸類為自己的群體時,會對其產生信任感,認為對方行事時會考慮到己方的最大利益。這也意味著比較不會認為這些「自己人」具有傳染性,當對方出現症狀時也能較為包容。如此一來,人們會願意在熟人身邊冒著較大的風險,如近距離坐在一起、分享食物或擁抱。

但這僅僅是「自以為」,並不意味著親朋好友或同事的傳染風險較小。克魯維斯提醒,傳染性疾病不會遵守這些群體界限。

英國基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家霍特-卡扎伊(Daniella Hult-Khazaie)表示,當一個人將某人歸類為自己所屬的社交群體時,會希望與對方在身體和心理上更為親近,因此下意識會給予尊重和信任,認為這些人是安全的,這就是為何在危險情況下會降低警覺的原因。這和面對超市、大眾交通等場合的陌生人群時的戒備心理相反。

克魯維斯認為,在處於陌生人群中時,人們會傾向「高估」健康風險,隨時準備好將陌生人視為威脅和風險。"

平衡健康風險

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病毒學家、公共衛生教授霍金斯(Melissa Hawkins)表示,在思考如何平衡感染風險以及社交和情感需求時,應該使用「減少傷害」的概念。這個概念不要求人們待在家並斷絕社交接觸,而是接受「風險無法被完全排除」的前提,鼓勵人們做出低風險的選擇。

在疫情期間,可以採取 「隔離隊友」和「風險泡泡」的模式,意思是一小群人同意縮小社交圈,只將信任的少數人納入彼此的接觸範圍。英國和紐西蘭已建議人們採用這兩種模式。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