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憂鬱症新利器TBS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與安南醫院研究團隊合作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利用theta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刺激雙側大腦前額葉治療憂鬱症患者3週,受試者憂鬱症狀改善比例可達到80%,且近90%受試者改善效果可以持續長達5個月,過去相關臨床試驗只有追蹤3個月的療效,研究結果顯示比傳統的重覆式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方式效果更佳,此臨床試驗設計是世界首創,研究成果近期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刊登。
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TBS是一種創新大腦刺激術,研究顯示比rTMS有更好的效果與效率,將傳統需要40分鐘的刺激時間,縮短到10分鐘內,大大減少病患治療與等待時間。中醫大與安南研究團隊的臨床試驗,包括了53名受試者,結果顯示,同時利用TBS刺激雙側大腦前額葉,即右前額葉接受連續TBS刺激(cTBS)、左前額葉接受間歇TBS(iTBS)刺激,80%受試者憂鬱症狀可以達到顯著改善。
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表示,相對於傳統rTMS規律性刺激,TBS是經由改變刺激的模式來改變其後續效應,cTBS是連續不間斷地施予前額葉刺激產生抑制效應;而iTBS是以間歇性的刺激前額葉產生刺激的效應。這篇論文不但証實磁刺激抗憂鬱效果,更暗示其療效來自複雜的生物機轉。
A小姐是竹科工程師,由於工時長,壓力大,長期罹患憂鬱、焦慮症與自律神經失調,服用抗憂鬱藥物卻都有副作用,求診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周伯翰說,由於患者忙碌無法接受傳統重覆式經顱磁刺激術rTMS 40分鐘的治療,於是利用午休1小時的時間,改接受10分鐘的theta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經過10個療程,大約3周,憂鬱、失眠、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均獲得改善,且減少原本服用藥物劑量。
曾於荷蘭Maastricht大學腦科學中心進修TMS的周伯翰指出,中醫大與安南醫院10年前即開始進行rTMS的人體試驗,至今超過300例的操作經驗,正式開放臨床使用後也已累積近100例臨床個案。
憂鬱症在每個人表現都不同,且患者常會合併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壓力症候群與物質濫用,因此有別於傳統單側rTMS治療模式,中醫大新竹附醫會根據患者臨床症狀,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提高治療效果,統計近80%治療患者憂鬱症狀都能獲得改善。
周伯翰提醒,TMS剛引進台灣不久,訓練制度剛起步,大腦定位、症狀評估並依據患者反應調整治療計劃等都很重要,且憂鬱症的治療常有許多心理、社會、家庭等因素要考量,患者若有需求,可找有「TMS專業訓練證照」的精神科醫師諮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