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反核 帶動整年公民運動
2015/03/15 06:00
記者湯佳玲/特稿
反核運動是形塑台灣公民運動的黏著劑,其所跨越的NGO領域最為多元寬廣,開啟「議題式動員」先河。
台灣反核運動源自網路不發達的一九八○年代,期間歷經多次高低潮,在福島核災後,於二○一三年達到最高潮。當年據主辦單位統計,有高達廿二萬人上街頭高喊「終結核四」。
特別的是,這廿二萬人不是被動員來的,而是透過網路思辨串聯,自發性上街,跳脫藍綠,帶領台灣公民運動邁向新進程。
同一年接連發生洪仲丘案、大埔案,可說是台灣公民運動風起雲湧的一年,隔年更掀起太陽花學運。台灣由此從「政治性動員」逐漸轉型成「議題式動員」。
反核運動特殊之處,在於其歷史悠久又有組織,橫跨的NGO光譜最寬廣,包含環境、親子、人文、醫療、人權、教育等各種團體。如果核能是超大發電機,那麼反核運動就像是巨型海嘯,吸納綜合反映多元聲浪,衝擊著核機組。
又因反核運動有組織,才能年年舉辦,許多NGO已將反核納入組織內部的定期工作項目,因此,即使今年因為核四封存少了焦點議題、遊行人數較少,但民間並不擔心失去力量,因為NGO持續默默在做。
每年春天舉行的全國廢核遊行猶如「召喚獸」,宣告台灣一年的公民運動開始起跑,也見證「街頭世代交替」;從過往的反核千里苦行轉型成熱鬧搖滾的電音派對。幾年下來,也培訓了不少能在街頭控場、條理論述的年輕世代,陸續投入三一八學運以及三三○反服貿五十萬人大遊行,成為監督政府堅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