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廠商管不到 問題最大
▲弘光科大超微量檢驗總中心表示,餿水油再製品可透過「氣相層析質譜儀」檢驗分析出其中的有害物質。(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林惠琴、歐素美/綜合報導〕一九八五年國內首宗黑心餿水油事件爆發,時隔近三十年舊事重演,學者批評,政府定期檢驗對象往往是合法業者,問題最大的地下廠商不在名單內,但可能卻是合法業者的原料來源,民眾成最大受害者。
屏東縣美和科技大學食品營養系教授兼副校長陳景川表示,政府單位仍欠缺源頭管理概念,一味檢查合法業者販售食品,卻未將地下工廠列入稽查重點,輕忽非法業者可能正是合法業者使用食材的來源。
餐飲業廢棄油 應要求回報通路
陳景川認為,不肖的地下業者不多,但「一個壞人就會害死一群好人」,政府應該強化源頭管理,確實掌握劣質品流向,例如餐飲業者的廢棄食用油,必須要求具體回報相關通路,並追蹤回收業者的處理流向,才能根絕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產品製程研發中心主任朱燕華指出,現行技術一定能分辨是否為餿水油,但仍未有一套針對惡質油既定的檢驗機制,品牌廠商在原料報告均符合標準下,成為受害者。政府應該建立一套機制,協助食品業者辨別油品,她也認同應加強落實源頭管理。
台中市弘光科大超微量檢驗總中心主任蔣育錚表示,一般動植物性油脂中的脂肪酸組成穩定,餿水油再製品的脂肪酸則會產生醛類、過氧化物等物質。
特聘教授喬長誠指出,目前市售油品可用「氣相層析質譜儀」檢驗分析餿水油精煉後遺留的有害物質,油品業者應做好供應鏈管理,要求上游廠商具備符合國家規定的實驗器材或第三方公正團體檢驗背書,逐步淘汰品管不佳的供應商,以免消費者永遠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