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保價收購 不如直接補貼農民

2011/07/12 06:00

記者鍾麗華/專題報導

我國糧食自給率僅三成二,休耕地近二十一萬公頃,其中連兩期休耕六萬公頃,政府以每期作、每公頃四.五萬元補助休耕,一年支出約一一○億元,欠缺規劃,形同發放「懶惰獎金」。

四月底,政府突然宣佈調高公糧收購價每公斤三元,屏東稻作尚未收割,農民手中無穀,但稻穀收購價、白米零售價從此不斷狂飆,就算農委會緊急釋出公糧二萬多公噸,兩次標售率僅二十六%與十一%,顯然市場不缺糧,價格是哄抬出來的,農委會昧於市場實情,以致「肥了糧商、瘦了農民」。

五月下旬,稻作開始從屏東收割,沒想到在雲林、嘉義、台南卻出現濕穀價格慘跌,甚至比去年還差。忍無可忍的農民六月底北上行政院抗議,因為公糧調升的三元,他們感受不到。令人遺憾的是,七月初嘉義一名老農因穀價低,想不開而自殺。

「全國十大經典好米」得主、嘉義農民莊有志指出,老農無力烘穀、曬穀,也無法將稻穀運到公糧倉庫,只好把濕穀交給糧商,把權益出讓。調高收購價,對農民而言,是「看得到、吃不到」,除非公糧收購濕穀,或「政府直接把補貼給農民」。

莊有志說的其實是「直接給付」,這並非新觀念。國內學者鼓吹多時,日本、韓國也已推行。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曾以保價收購六十億元、休耕補助一二○億元,加上肥料補助、天然災害補助、補助各農會管理糧倉費用三百億元試算過「直接給付」,發現耕作者一年可獲九萬元的「糧食安全補貼」,另外還有賣出農產所得的收入。

至於離農者,不僅政府每期作補助二萬元,租地收入也可以收入兩萬元,一年也可獲得八萬元,與現在一期作四.五萬元的休耕補助,對無法繼續從事農作的老農,應在「可接受的範圍」。

事實上,三年前馬蕭農業政策白皮書,就曾列入「直接所得補貼」,希望藉此提高稻農所得,但三年來,可以做卻不做。

台大農經系教授林國慶認為,休耕補助、保價收購對專業農民不利,如政府無法堅持改革,只會削弱台灣農業競爭力,讓農村持續蕭條下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焦點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