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16-19世紀福爾摩沙特展 紀錄「他人」視角下的台灣

2018/12/10 20:45

北市中山堂上週舉辦「福爾摩沙印象-16~19世紀『他者』視角下的台灣」特展。(記者陳昱勳攝)〔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北市中山堂「福爾摩沙印象-16~19世紀『他者』視角下的台灣」特展,展出文史工作者簡義雄收藏的西方文物,揭露16至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福爾摩沙面貌、19世紀台灣開港通商開放傳教以及西方列強競逐福爾摩沙的各種行為。

展覽文物從最早紀錄台灣的外文書《台灣略記》1645年版本、風靡歐洲的偽書《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全球海洋發展史經典《美國海洋發展史》、19世紀英國《倫敦畫報》、大航海時代以來流通於福爾摩沙的金幣、銀幣,以及從幾百年的沉船打撈起來的宋代通寶。

古書契記錄著早期移民社會的土地招墾、買賣等民間活動。(記者陳昱勳攝)

展覽分為五大主題:「相遇福爾摩沙」、「宣教台灣」、「開港通商」、「全台趴趴走」與「插旗福爾摩沙」,分別介紹來台傳教士從事醫療傳道;台灣烏龍茶、砂糖與樟腦三大特產的外銷年代;西方人對台灣地質、動植物與社會文化的觀察見聞及介紹各國勢力對佔領福爾摩沙的行動。

簡義雄指出,《倫敦畫報》為英國記者到訪台灣,將所見所聞刊登於歐洲的刊物,裡面記錄了民間舞獅表演,甚至有洋人深入山區探險記聞,而17世紀流通於台灣的銀幣,當時也在荷蘭、西班牙、英法、奧地利與日本等國通用。

17世紀流通於台灣的銀幣。(記者陳昱勳攝)

簡義雄進一步指出,《台灣略記》為荷蘭人最早至台灣留下的紀錄,這些出現在荷蘭本國的歷史,同時也屬於台灣的歷史,簡義雄認為,民眾可透過展覽了解不為人知的歷史,並了解台灣在17世紀已是全球化的一份子。

民眾可透過古物及文獻,一窺早期台灣與西方相遇的時代。(記者陳昱勳攝)

「福爾摩沙印象-16~19世紀『他者』視角下的台灣」展覽至明年2月24日止,展覽期間將舉辦4場講座活動,邀請中研院台灣史研究員黃富三、翁佳音等主講,詳情可上中山堂官網查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