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主人不在的年夜飯(二)——張大帥請張少帥 年16才吃團圓飯

作家張國立新作《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印刻提供)

採訪◎記者楊媛婷 攝影◎記者王藝菘

張國立以張大千的菜單墨寶為靈感,發展出小說《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 帶出張學良遭軟禁的悲劇人生。(故宮提供)

作家張國立接受文化週報專訪。(記者王藝菘攝)

張大千辦家宴、菜單親自擬,一道「豆泥蒸餃」當點心,別出心裁。(故宮提供)

1981年的農曆新年前夕,83歲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忙著籌備家宴,不只吩咐家僕該到哪個市場哪一攤採買食材,還揮毫寫下菜單,光是菜名,就引人好奇:干貝鴨掌、紅油豬蹄、菜薹臘肉、蠔油肚條、乾燒鰉翅、六一絲、蔥燒烏參、紹酒㸆笋、乾燒明蝦,當然少不了餃子……畢竟主客張學良出身東北,過年不能少了餃子這一味,不過,張大千別出心裁,他的餃子是:豆泥蒸餃。那天蒸餃上桌時,「當點心,燙,先吹吹,」張大千還特別向夫人求情:「我,只吃一只。」

小說或電影提到美食,難免都要賣弄炫耀一下名菜,譬如「六一絲」就很有噱頭,那是張大千61歲時,名廚陳建民為他特別發明的名菜,先掐豆芽,青蔥和青紅椒都要切成牙籤般細絲,再切韭黃絲、奈良漬菜絲和魷魚絲,大火快炒,配在魚翅後吃,最是爽口。

一句俏皮話 特務監聽急跳腳

這場家宴,原本只是場朋友聚會,只因張大千隨口說了句:「大帥請少帥!」讓監聽電話的特務起了疑心,使得一場初二聚會,一拖再拖,最後改到16才成局,張大千還因此氣憤說:「以後,我們每年都得到正月16,才算過完年!」

張大千這麼感慨,原因是他宴請的主客是少帥張學良夫婦,已被兩蔣軟禁多年。人稱張大千是張大師,有時口誤就成了張大帥,至於少帥則是策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那時蔣經國接位才三年,台灣還在戒嚴,張學良周遭依舊有特務監控,只要外界有點風吹草動,特務都如臨大敵,包括:有高中生遇見散步的張學良,上前搭訕;有記者想採訪張學良;中國總理周恩來的妻子鄧穎超,派了特使打算經香港到台灣見張學良…,特務的首要重點就是嚴加管束,不准閒雜人等接近。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家就近看管,曾經叱吒風雲的東北王就此繁華落盡,「張學良軟禁後的生活非常困苦,張大千總是作畫送給張學良鑑賞,畫就順理成章留在少帥那兒,其實是希望以此接濟老友,這是民國紳士才有的含蓄。」作家張國立就是那位在學校後山遇見過張學良的高中生,後來亦在解嚴後,和日本記者佐藤光明訪問到了張學良。

張大師菜單 串起大時代禁忌

「張大千送給張學良的畫不為錦上添花,而是解決老友經濟困窘的雪中送炭。」張國立一直對張學良的處境與心情充滿好奇,後來張學良離台赴美定居,這些畫交由蘇富比拍賣,拍得的資金讓少帥生活無虞,然而蘇富比為這場拍賣特別印製專刊,其中竟然出現了一幅稱不上畫的菜單,「我的好奇心就這樣被勾動了起來。」於是就從這場餐會發展成小說《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香港導演王家衛已經買下了電影版權。

這場新春家宴,地點就在摩耶精舍,光是地點就夠讓特務作文章了,「離(士林)官邸那麼近,找麻煩!」張國立說:「那時很多特務人員還活在過去,老蔣走了之後,張學良名義上雖然解禁了,卻還是不能想去哪就去哪,加上那時正逢中共建黨60年,小蔣也才接位當了三年總統,特務們個個急著表功,才讓這場單純不過的老友宴會一再延期。」張國立用一張菜單串起一個時代,用小說的假語蠢言挖出被政治人物刻意掩飾的真實,「好奇心就逼著我去追問:這場家宴為什麼延期?真相若就此灰飛煙滅,我實在不甘心,只能透過小說,試圖找回真相。」

「我當記者,就是為了創作,記者的各種經歷都是寫作最好的養分。」當了幾十年的記者,張國立筆下的小說都有真實人物對照,「我創作就是來自於好奇,想知道為什麼事情會這樣?從如何發生到為何如此演變,都非得把它搞清楚不可。」張國立說,記者可以到處踏查、打探消息,然而就算好奇心旺盛,面對這種禁忌人物與話題,往往也只能在外圍兜圈子,幸好他除了調查新聞,更能寫小說,他的筆成為探針,才能逐一爬梳起已經淹沒在時光長河的昨日風流。

聰明誤一生 虛構小說少帥心聲

《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的創作靈感來自這張菜單,晚宴到了最後,張學良百感交集說了:「這麼多年了,為了我,大家吃頓飯也得被幾十把槍圍著。我,兩字任人呼不肖,一生誤我是聰明。」這些話有些確有所本,有些話則是張國立有些加進了自己的眉批。「就像我們距離北宋已經近千年之遙了,很難想像北宋社會氛圍,但透過《水滸傳》裡各路綠林好漢的故事,反而讓人一窺北宋人民的生活煙火,」張國立的最新小說《炒飯狙擊手》,寫的就是尹清楓的故事,同樣也是不甘心看到一段歷史就此沉埋,他強調:「小說雖然是虛構,但有時呈現的卻是真實的面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