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告別帝國邊陲 挺進世界——《像海洋一樣思考》凸顯海島主體性 ◎李敏勇

《像海洋一樣思考》花亦芬著。(先覺提供)

◎李敏勇

任教台灣大學歷史系,在德國科隆大學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的花亦芬,對於台灣的過去和未來,在當下的現在處境,有一種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思考。繼《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花亦芬日前又再出版了《像海洋一樣思考》,若說,前者是歷史的過去視野,那麼,後者則是歷史的展望視野。

《像海洋一樣思考》立足於「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是航向遠方的起點」這種地理,亦即空間性角度,與之前《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的歷史,亦即時間性角度對照,交織出垂直與水平的雙重省思。

島嶼,相對於大陸;台灣,相對於中國。戰後以來,一直被國民黨中國性、大陸性的歷史與地理框架籠罩。台灣,一直在缺乏自我主體性的歷史和地理視野,被綁架在大中國,而且是流亡在台灣的殘餘、虛構、他者中國的觀照角度。大中國,成為島嶼台灣的誇大想像;舊中國,成為島嶼台灣的過往想像。

《像海洋一樣思考》以三篇十四章節,從「過去不只是過去而已…」、「台灣如何邁向世界?」以及「運動激情與長遠的平安路」,形構出〈勇敢航向世界〉的凝視和憧憬。從世界史的思考,作者從個人的生命和台灣的命運,進行她所說的習作命題。

打破大一統、區域鏈 形塑小國價值

本書以希羅多德這位古希臘歷史家對《歷史》的開宗明義敘說,以「探問」的啟蒙性,取代了his-story或her-story,延伸「探究」、「追根究底」,試著從自己年少時父母在家敘述家鄉與劃時代大事之間的連結,為疑惑尋找解答。她也體認希羅多德以「幸福感」這種個體存在於世的價值,取代「道德」與「天命」,這也是戰後以來,台灣侷限統治權力文化宰制的視野。

以台灣西拉雅族的「議舍」制度與希臘民主連結在一起,從第一位來台灣的德國新教牧師甘治士十七世紀在台灣的發現,花亦芬信手拈來就把台灣和世界連結在一起,而不是過往被限制在中國關聯的歷史視野,也不是直到現在仍被牽引的「大一統」思維。

台灣在世界也曾經具有相當活力,直接連結於世界的話題。包括「南島文化連結到大洋洲」,「大航海時代連結歐美」,「一九八○年代台灣中小企業闖蕩世界」,台灣不是中國儒家習慣說的處於「東亞」侷限,也不是「帝國邊陲」的框架。

花亦芬把台灣放進世界座標之中,而不是以中國馬首是瞻的自我矮化。台灣有台灣的發展歷史,拜海洋之賜,大航海時代,塑造了台灣與世界的關連性,世界的近現代發展影響了這個海島,但她也強調談「台灣主體性」時,要能夠體認「互為主體性」的重要──這正是中國的問題所在,不論積弱的中國或強盛的中國,似乎都無法突破這樣的自我侷限。

歷史的故事娓娓說來,既豐富也讓人感到充滿興味。她描繪了世界,反思了世界;敘述了台灣,也反思了台灣。把歷史的視野放在台灣仍在發展中的民主化與國家重塑之上,甚至為課綱修訂未竟之路籌謀。她要台灣從「小國」的立場重新思考如何走向世界,打造連結台灣與世界的優質知識,以此與世界積極交流。強調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才是台灣最好的安全保障,像海洋一樣思考,在小小的海島追求因開闊而美麗的未來。

修習藝術史的她,在這本四百多頁的《像海洋一樣思考》梭引許多世界的觀照,也有許多文學藝術的借鏡,齊柏林的許多空拍台灣海洋與島嶼照片襯托台灣開闊的地理特性,彷彿是台灣這個海島的傾訴話語,好讀好看,叮嚀著這塊土地上對形塑新國家抱有夢想的人們。

(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