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歐元脫困之道 就是要解決老英的疑慮

2011/07/18 06:00

●歐陽書劍

理念之爭,通常是因每個人都自認守著真理,誰也服不了誰,所以再多道理也講不通,就如生命或自由、和平或民主,當有衝突時,對錯經常難辯且難辨,只能取決於個人的抉擇。國家認同和未來發展亦是如此,英國是否加入歐元區的論戰至今未休,和歐陸更緊密結合的商業利益,並未獲得一致性的認同,今日回頭看歐元推出前後的論戰,更可看透歐元國家債務危機的難解之結。

雖然地處歐洲邊陲,但英國在18世紀以後政經地位一度獨步全球,只是在歐洲重塑版圖的過程中,老是慢了半拍。二次戰後,為了維持和平,歐洲整合聲浪大起,法、德、義和荷、比、盧三個小國於1957年3月簽署羅馬條約,共同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成為今日歐盟的原始會員國,英國卻遲至1973年才和丹麥及愛爾蘭一起正式加入,以致始終無法成為決策核心的「帶頭大哥」。

是否加入歐元區的議題,也在英國引起意氣之爭,「放棄英鎊」對曾經雄霸全球的部分英國人,是難以承受的重,他們有著依循傳統的傲慢,甚至不以反對歐元為藉口,而是聲明「更愛英鎊」;贊成的人,除了認為有利於經濟發展之外,也希望英國趁勢擠入歐盟決策的核心。

社會上形成互相對抗的兩股力量,說「Yes」和「No」的團體,從理念之爭到情感喊話,戰得難分難解。

就在雙方對抗的高點,當時擔任英國財政大臣的前首相布朗(Gordon Brown),在1997年提出經濟上的5項條件,並誓言完全符合才會考慮加入歐元,分別是經濟景氣的一致性、足夠的彈性、必須有助於投資的增加、必須有利於金融業的發展及有利於成長和就業。

上述5條件的前兩項,是對貨幣整合的共同考驗。景氣循環的一致性,其實是無解的習題,即使暫時一致化了,但各國要素稟賦和經濟發展階段均不同,總會有不一致的時候,特別是英國的貿易夥伴、石油和金融產業和歐陸都有不同,此時必須應用不同的貨幣政策,所以應該要有彈性,接下來的第二點,就是強調貨幣政策權交至歐洲央行後,財政政策若再受限成長和穩定協議,那個別國家如何因應景氣衰退和通膨的隱憂,是否有足夠彈性?

第3、4、5項是個別國家要考慮的問題,從歐元問世至今,英國人不認為未成為歐元國家使其外來投資減少,也不認為金融業弱化,甚至對成長和就業也未有不良影響,所以不急於進到歐元區。而在官方的5條件說之外,對歐元說「不」的運動,更舉出英國加入歐元附加條件,包括勞動市場、歐洲央行的改革,以及適當的轉換匯率及更緊密的中央政府(歐洲憲法的推出)等。

如今歐債問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英國決定是否加入歐元的經濟考量,討論歐元區的不穩定就可理解,僅是補助無法解決問題,也不是希臘等國縮衣節食就可以躲過難關,重點在結構性的改革,在合理的範圍內,容許各國採用不同刺激景氣的方式,同時打破國界,共同討論產業、教育等政策,使各國更進一步的結合,才有穩定歐元的希望,否則歐元區再擴大,並非影響力的延伸,只是危機的加大。

過去沒有加入歐元,如今英相可以一派輕鬆的祝福歐元國家度過難關,並清楚表示不會參與第一線紓困,對照1998年12月31日歐元上路前夕,當時德國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意氣風發地指出,「我們的未來從1999年1月1日開始,歐元是歐洲迎向21世紀的關鍵,個別國家財政和經濟政策的年代已經過去」,我們看到了歷史暫時的選擇,以及經濟整合後進退兩難的窘境。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