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學者︰考量訂單 台應加入美國隊

2020/05/25 05:30

(彭博檔案照)

記者吳佳穎/專題報導

美中供應鏈正加速脫鉤,中經院WTO及RTA研究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在美國祭出華為禁令新規後,推估未來高科技產業將分為美中兩大供應鏈,台廠選邊站壓力將逐漸增加;台經院景氣中心副主任邱達生分析,台灣與中國主要是三角貿易框架,美國才是最終且最大訂單來源,「加入美國陣營較具優勢」,且台灣供應鏈自主可控程度提高,也有利於台灣產業發展。

李淳指出,美國商務部將外商出貨華為許可標準從二十五%微量原則,轉變只要使用美國受管制軟體或技術即須申請許可;因為半導體科技幾乎難免使用到美國技術,接單面臨高度不確定性,雖然目前供貨限制僅限於華為等部分企業,但未來台廠選邊站壓力將會逐漸增加。

尋找突破口 洽談台美FTA

李淳認為,面對美中紛爭,台灣應尋找突破口,例如洽談台美FTA深化雙方經貿往來;「過去台美FTA有點像政治宣告,但隨著國際情勢變化,實質意義持續增加」;台灣也可經營對歐盟、日本關係,或尋求加入CPTPP,擴大對外經貿關係。

邱達生分析,從美國主導的信任聯盟成員國觀察,日本、南韓在ICT(資通訊產業)供應鏈扮演要角,是美國相關產業重要的上下游夥伴;紐、澳則以農牧、礦業等原物料產品為大宗;印度在軟體開發方面佔有優勢,而且具備人口紅利、有廣大的內需市場;越南有廉價勞動人口,且政府祭出多項租稅、土地優惠,加上具備廣泛的區貿協定覆蓋率,「越南市場誘因類似於二○○○年的中國」,最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邱達生指出,儘管台灣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但多是三角貿易框架,台灣將中間財運往中國組裝,之後再銷往美國,美國才是最大訂單來源;以訂單來源觀察,「加入美國陣營較具優勢」,且從美中貿易戰到疫情發展,台灣供應鏈自主可控程度提高,也有利於台灣產業發展。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