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活化土地資產 紡織轉業翻身

2017/08/04 06:00

(本報資料照)

記者陳柔蓁/專題報導

紡織業的產業環境瞬息萬變,業者若無法適應國際供應鏈太快的洗牌速度,就只能淡出產業,利用自身土地成本低廉的優勢,轉向經營百貨商場或營建業,再創事業新局,最近換掛百貨類股的大魯閣(1432)是最成功的案例,廣豐(1416)、南紡(1440)同樣積極經營商場。至於強盛(1463)、怡華(1456)、大將(1453)、立益(1443)、中和羊毛(1439)等,則把重心轉往營建開發。

台灣早期是國際紡織製造重鎮,隨著國際分工,每隔10年就重新配置各地區生產成本,個別公司在一波波的洗牌過程中,有升級、外移、淘汰三個走向,在紡織業尤其明顯。

1990年外移的方向是中國,2000年開始是南向,現在的話題則是赴美、非製造。資本額小、無力出走的紡織公司經營本業以外的土地開發、辦公室租賃、百貨商場等業務,最直接的好處是活化資產,講白話一點就是利用自身的剩餘價值,在經濟巨變中求生。

紡織業者的優勢在於早期土地取得成本低,這也是決定一個建案獲利與否的關鍵。因台灣紡織廠的設立時間多在1970年前後,當時的土地放到現在,怎麼賣都會賺,而隨著時間推移,原在偏僻處可能已發展成鬧區,價值不可同日而語,此時若將工業用地使用名目變更為住宅或商業用地,蓋成大樓出售,更可以加值再加值。

營建與紡織的金流截然不同,紡織產品收付較快,而且客人黏著度高,因此財務狀況比較平穩。而營建公司一棟樓從挖地基到蓋好可以開始銷售,起碼要兩年,如果是都更,還要再加五年以上的協商時間,因此需要較強大的資金後盾。

因此紡織業轉型營建業,不但有土地成本優勢,且有上市公司招牌,募資容易,取得新土地的成本也會較部分沒有掛牌的營建公司便宜,所以在眾多優勢下,本業轉弱的紡織廠,轉型土地開發、成為一條便捷又快速之路。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