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兩岸互設分行 學者︰弊大於利

2016/12/19 06:00

台經院副院長邱俊榮。(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針對台灣與中國開放互設金融機構,國內學者認為,雙方的金融管制、產業結構與銀行規模差異甚大,台資銀行不但在中國經營非常辛苦、獲利遠不及來台中資銀行,更使得本國銀行對中曝險增加,整體而言,我方並未得利。

由於台灣、中國銀行規模懸殊,馬政府時的金管會,對互設分支機構是採「加權對等」原則,使得中資銀來台家數,遠低於台資銀西進中國。

不過,台經院副院長邱俊榮直言,「這不是單純的數量問題」;事實上,中行(中國銀行)一間台北分行,就比國銀全部中國分行賺得多!這顯示根本無法做到對等,這主要是結構性問題。

首先,從台資銀行西進中國來看,邱俊榮表示,有人會說,中國當地台商眾多,光是放款給台商,生意就做不完了;問題是台商很早就到中國發展,多半早有固定往來的當地銀行,本國銀行很難搶到生意。

邱俊榮說,中國金融業務是由國有銀行主導,當地業務幾乎被四大國有銀行吃下,我們要打進去不容易;另外,中國企業財報透明度低,一不小心就會被倒帳踩地雷,造成虧損。

至於中資銀來台,邱俊榮指出,台灣根本不缺資金,原本中資銀來台似乎無利可圖,之所以獲利這麼高,其優勢為國人在本國銀大舉搶進人民幣存款,而本國銀選擇把這些錢轉存到中資銀行,讓中資銀行不費吹灰之力,拿到充沛人民幣回到中國賺取利差。

對於兩岸互設金融機構之效益,邱俊榮直言,「對台灣來說,其實是弊大於利」,雖然國內銀行過度競爭、到海外拓展業務是有必要,但實際上,在中國每年賺的錢非常少,卻要承擔快速成長的曝險。

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前三季在中國分行的獲利,僅佔本國銀行整體獲利的千分之三,貢獻度非常低;而本國銀行對中國曝險(授信、投資與資金拆借總額)金額高達一兆六千億台幣。

不過,台灣綜合研究院長吳再益認為,應該多給台資銀一點時間。他表示,兩岸金融機構規模相差懸殊,來台設立分行這幾家中資銀,無論資產或獲利,都是全球排名前幾大的;況且,台資銀行在當地承作人民幣放款,僅短短幾年時間,加上中國台商的投資與營運也在減縮,當然不利於獲利表現。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