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多來自緬北 以鄰為壑助長內戰

德國媒體披露,中國的稀土事實上多來自緬甸,再運往中國加工,這些稀土礦主要集中在緬北的克欽邦。(路透檔案照)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中國因管制稀土出口與美國、歐盟展開攻防之際,德國媒體披露,中國的稀土事實上多來自緬甸,再運往中國加工,原因是中國調高環保標準,稀土開採難度增加,加上盛產稀土的緬北缺乏中央政府控管,採礦活動不受監督,為當地帶來環境污染和健康等多方面危害。專家直指,中國一方面在本國宣稱這種開採方式不被接受,卻以鄰為壑,在鄰國繼續開採。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日前以「中國透過破壞性交易鞏固(稀土)主導地位」為題報導,緬甸是中國最重要的稀土供應國,緬北稀土開採在短短數年間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意,背後是龐大的國際利益。緬北稀土的開採過程,為當地民眾帶來嚴重的健康隱患,且使當地傳統經濟陷入危機,還助長已延續數年的內戰。
環團︰電動車磁鐵 皆含緬甸爭議原料
報導指出,在緬甸,中企利用內戰,在中央政府鞭長莫及的緬北恣意採礦。中國海關二○二四年資料顯示,中國三分之二的稀土進口來自緬甸。這些稀土礦主要集中在緬北克欽邦(Kachin)。二○二一年緬甸政變後,克欽邦興起採礦熱潮,二一年至二四年底,克欽邦新開闢二四五個稀土礦場,比政變前的四年大增逾一倍。
市場研究機構Adamas Intelligence指出,全球五十七%的金屬鏑和鋱來自緬甸,可用於生產電動汽車磁鐵等物件。環保組織估計,幾乎沒有哪塊電動車的磁鐵中,沒有包含來自緬甸的爭議性原料。
據報導,前述礦場不是中國商家直接投資,就是當地企業與中國合夥人合作。二一年至二四年,緬甸對中國供貨的價值達卅六億美元(約一○四一億台幣),比軍事政變前的四年間大增五○○%。不同的政治團體都試圖以開採稀土的利潤遂行其目標,緬北克欽邦的稀土礦,就被不同的武裝勢力先後掌控,並以開採稀土的收入擴充自身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