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6大挑戰 美國選制贏者全拿 小黨難出頭

馬斯克(路透檔案照)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全球首富馬斯克近年先是遠離美國民主黨,又與美國總統川普為首的共和黨鬧翻,五日進一步宣布成立新政黨「美國黨」,準備撼動兩大主流政黨壟斷美國政壇的格局。然而,「華盛頓郵報」分析,馬斯克要將新政黨打造成一場有意義的運動將非常困難,將面臨制度障礙、歷史阻力、潛在受眾分歧,甚至個人性格等六大挑戰。
馬斯克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制度障礙和投票規則」。美國「贏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的選舉人票制度對小黨不利,不能像其他民主政體小黨,取得一定門檻票數即可在國會擁有一席之地。另外,如果馬斯克想要支持不同州別的聯邦選舉候選人,或推選兩大黨以外的總統候選人,他的新政黨就必須遵守不同的參選要求,且各州和聯邦選舉委員會對於新政黨註冊有各自要求,各州還可能設有居住地、選民請願連署等其他要求。
第二個挑戰是「歷史阻力」,雖然早就有兩黨以外的政黨,但近年在全國層級的號召力有限,上一次兩黨以外的總統候選人贏得選舉人票已是一九六八年,當時五個南方州支持美國獨立黨候選人華勒斯(George Wallace)。第三個挑戰是「範圍和策略」,儘管馬斯克已鎖定明年國會期中選舉,計畫集中火力搶下關鍵議席,但專家認為,馬斯克推出的候選人只會是「攪局者」不會獲勝。再者,馬斯克主打反對「大又美」法案,也還不足以成為長期「政黨戰略」。
砸錢並非萬靈丹 已有失敗前例
第四個挑戰是「潛在受眾之間的分歧」。馬斯克追求八十%「中間派」選民,未必有足夠凝聚力組黨,因為人們對現有政黨懷有感情,加上馬斯克究竟追求的目標是什麼,以及他口中的八十%,都沒有明確定義。第五個挑戰是「贏得政治盟友」。在退出聯邦政府後,馬斯克在共和黨影響力正在減弱。新政黨需要異常忠誠的支持者,「這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
馬斯克的第六個挑戰是「耐心」。馬斯克在經商方面向來打破常規、設定野心勃勃的目標,但是否有耐心讓新政黨逐步在政治上殺出血路,能否容忍候選人經歷層層選票考驗,最終卻仍落敗?今年稍早馬斯克斥資超過兩千萬美元,支持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一名保守派大法官人選,但最後勝出的還是自由派大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