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遇襲 中俄保持距離 德智庫:「邪惡軸心」都很自私

在伊朗遭受以色列和美國連番攻擊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和俄國總統普廷(右)等「邪惡軸心」盟友,都與伊朗「保持距離」。(法新社)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四國結盟,近年經常被西方國家視為「邪惡軸心」,尤其是在俄國尋求另三國協助攻打烏克蘭之後。然而,《紐約時報》6日分析,在伊朗遭遇以色列及美國轟炸期間,中俄兩國皆與伊朗保持距離,凸顯「邪惡軸心」的局限性。
紐時指出,在伊朗與以色列的戰爭中,或美軍轟炸伊朗核設施時,中、俄、朝都沒有出手援救。伊朗提供無人機和彈道飛彈給俄國,又售予中國石油,但這兩國僅對美軍行動發出典型的譴責,沒有給予伊朗任何實質性幫助。
德國智庫「卡內基俄羅斯歐亞中心」主任陳寒士(Alexander Gabuev)表示,中俄沒有援助伊朗,暴露這個「邪惡軸心」概念的局限性,「他們都很自私,不想捲入他人的戰爭中。他們不一定像美國及其盟友一樣,共享相同的制度框架和價值觀」。
陳寒士進一步分析,中、俄、伊、朝之間可能存在適度的協調,對美國或西方都有一些相同的挫敗感,「但這並不特別有意義」,他們實際上由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憤怒、敵意而聚集在一起。在四國之間,只有俄朝有共同防禦條約。除了向俄國提供武器外,北韓還派出1萬4000多名士兵加入俄軍,前往烏克蘭作戰。
對中國而言,以伊戰爭若擴大為區域戰爭,將危及中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石油,因此中國才會試圖平息敵對行動。中國2023年促成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和解,那段時期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但現在隨著敘利亞獨裁總統阿塞德被推翻,伊朗也被戰爭削弱,中國正仔細處理以伊衝突,以了解該地區目前哪些政府、政治組織或民兵組織最強大。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計畫主任孫韻則認為,稱中、俄、伊、朝為「邪惡軸心」仍成立,因為儘管四國沒有共同的防禦協議,但仍具有「反美、反西方、反自由民主」的觀點,「他們不會在戰爭中並肩作戰的事實,並沒有使他們的合作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