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借鑑蘇聯垮台 尋求美中「戰略僵局」爭取時間

習近平(左)認為,為實現消耗川普(右)乃至整個美國精力的長期目標,現在的壓力都是可以容忍的。(法新社檔案照)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4日分析,在美中衝突中,美國總統川普正在發動經貿攻勢,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吸取蘇聯的錯誤教訓,正利用冷戰策略應對美中競爭,避免直接對抗。習近平的目標是與美國形成「戰略僵局」,爭取時間達成經濟自給自足、全球「多邊結盟」及軍事力量增強等目標。
北京當局的政策顧問表示,習近平帶著準備數十年的宏偉戰略展開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他深知美國持續的經濟和軍事優勢,因此尋求避免直接對抗,同時在一場曠日持久的全方位競爭中穩住中國的腳步。習近平尋求實現毛澤東口中的「戰略僵局」,即一種持久的平衡,美國的壓力變得可控,中國則贏得時間趕上美國。
美國克雷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兼季刊「中國領導人觀察」編輯裴敏欣表示:「對中國而言,『戰略僵局』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最現實、最理想的結果。」戰略耐性、資源節約和戰術靈活性對於實現這個僵局都至關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北京正在進行一種游擊戰,這種策略源於美國已故前國務卿季辛吉對非對稱衝突的看法,即「正規軍隊不贏就是輸,游擊隊不輸就是贏」。
蘇聯押寶重工業 中國尋求自行製造
習近平從蘇聯解體中學到的教訓之一,經濟是重要支柱。蘇聯將所有經濟賭注都押在重工業上,重點是能源和武器。相較之下,北京正試圖各方面自行生產製造,增強中國經濟抵禦美國貿易和技術限制的能力,同時仍利用世界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
北京多邊結盟 避免孤立
另一個重要支柱是地緣政治,目標是避免蘇聯式的孤立。這涉及削弱美國的同盟關係,同時推動北京所謂的「多邊結盟」,即各國與多個全球大國接觸,而不是選擇單邊押注。
此外,習近平戰略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繼續推動中國軍事建設,但又不與美國進行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過去3年,中國官方國防預算以約7.2%的速度穩定成長。雖然此一增速超過中國整體經濟成長速度,但佔比仍低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5%。
至關重要的是,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對社會各層面的控制。
習近平經常談到蘇聯解體、蘇共瓦解的原因。2013年1月,習近平在掌權後不久,在一次閉門會議上對黨內高層官員發表談話即談到這點,「一個重要原因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亦即黨的權威不容任何挑戰。
中國研究蘇聯歷史由來已久。1953年,即習近平出生那年,毛澤東發起一場運動,推廣蘇聯模式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是與毛澤東並肩作戰的黨內革命家。 1950年代末,中國幾乎沒有工業的時候,習仲勳前往莫斯科參觀工業現場,了解其運作和技術。
這深刻影響習近平的青年時代,使他對蘇聯的價值觀、歷史和文化產生根深蒂固的欽佩。一些黨內人士稱他的「俄羅斯情結」如此之深,以致近30年的中蘇關係破裂也未能加以動搖。但當習近平在21世紀初初出茅廬時,蘇聯已解體,他的觀點也發生轉變。在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任內,他將蘇聯解體當作警示,強調意識形態的衰落和政治控制的喪失是蘇聯解體的關鍵原因。
掌權之初,北京對冷戰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如何避免類似的滅亡,習近平尚未將中國視為與美國進行超級大國衝突的競爭者。
轉捩點是,川普2018年和2019年發動與中國的貿易戰。他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向習近平展示美國維護霸權的決心。中國顧問表示,北京領導階層常對川普的施壓策略措手不及,開始重新評估冷戰,並聚焦如何與美國進行冷戰並最終獲勝。
2020年,COVID-19疫情幾乎切斷雙邊關係,習近平推出其新冷戰戰略的第一個重要環節:「雙循環」,即在國內生產中國所需的產品,並將產品銷往海外。習近平藉此啟動一項全力以赴的舉措,以更好地保護中國免受外部衝擊,尤其是來自美國的衝擊。
當拜登延續川普對中強硬政策時,習近平與美國打持久戰的決心變得更加迫切,但他小心翼翼,沒有效法蘇聯,建立高度孤立的東歐集團。雖然他意識到中國可能需要脫離美國,但他仍確保中國不會與世界其他國家隔絕,而是保持其融入全球經濟,尤其是與低收入國家的融合。
例如,為了扭轉有關中國透過掠奪性貸款困住斯里蘭卡等國以獲取影響力的指控,習近平及其團隊對數兆美元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進行徹底改革,使該計畫的貸款對於接受中國融資的國家來說更可持續。
中國顧問表示,習近平對黨內機構的建議是保持耐心,相信全球力量平衡將不可避免地向中國傾斜。
這種「穩定的平靜」旨在與美國混亂局面及川普政府不斷變化的對中態度形成對比。短短幾個月內,白宮從對中國施加最大關稅壓力、試圖孤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現在尋求雙方都做出讓步的廣泛協議。
北京利用這種環境為自己謀利,為未來的競爭設定條件。
川普政府解散美國對外援助機構,這讓北京有機會在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之際介入。在美國對中國學生簽證設限,並大幅削減《美國之音》等機構的營運經費之際,中國卻為美國社群媒體網紅提供全額資助旅行,希望以此幫助推廣「更酷的中國」。
除了貿易談判之外,北京還希望恢復華府認為浪費時間的「對話」。對習近平來說,這是一種拖延時間的策略。
中國的戰略能否成功還遠未可知,這樣的政策也可能加劇中國經濟困境,且中央集權也在抑制私人企業的活動,而一切自行生產的政策也在導致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不斷加深。然而,對習近平來說,這些可能都是為了實現消耗美國的長期目標,可以容忍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