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史普尼克時刻?中國DeepSeek崛起 美科技巨頭面臨挑戰

中國AI新創DeepSeek的標誌(左)與OpenAI的ChatGPT標誌(右)。DeepSeek據稱以約600萬美元資金和在美國實施晶片出口禁令前儲備的晶片,研發出世界級AI聊天機器人,技術能力引發關注。(法新社)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DeepSeek近期在AI競賽中超越美國企業,不僅震撼華府與華爾街,更引發美國對科技產業競爭力的深刻反思。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指出,此事件凸顯美國科技巨頭發展瓶頸,也預示全球AI競爭版圖重組。
文中提到,DeepSeek的突破令美國措手不及。美國向來是AI領域領頭羊,但DeepSeek的崛起讓中國成為強勁對手。喬治梅森大學莫卡特斯中心研究員波爾(Dean Ball)指出,在美國嚴格管制高端晶片出口的情況下,DeepSeek如何以有限資源開發出媲美美國頂尖AI模型的技術,仍是未解之謎。
波爾表示,DeepSeek強調其成功源自技術創新而非高階設備,展現優化技術與低階程式設計的實力,「你可以阻止晶片流入中國,但無法管控全球都在追尋的創新理念」、「這僅是1500行Python程式碼的突破,而且很快就會傳播開來。」
這種「以巧破大」的創新模式正是矽谷成功基石。1980年代,IBM看似壟斷個人電腦市場,直到各地企業運用反向工程,開發出更經濟實惠、效能更佳的產品;網路時代,Google Chrome也藉開源技術擊敗微軟的IE瀏覽器;這類破壞式創新是美國資本主義活力象徵,但當創新來自中國,且挑戰美國數十億美元的國家重點產業時,情勢急轉直下。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圖恩(John Thune)將此視為警訊,籲請美國加強實力;親川普的風險投資家安德立森(Marc Andreessen)更將之比喻為「AI領域的史普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指的是1957年蘇聯發射首顆人造衛星震驚美國,促使美國大舉投入太空科技發展。
《Politico》指出,科技界長期利用中國科技威脅爭取政府投資,導致科技產業逐漸享有如波音等航太巨頭的國安戰略產業待遇。前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呼籲美國增加研發投資,並指DeepSeek以低成本達到與美國業者同等水準,已對美國科技巨頭形成壓力。
新任總統川普則對DeepSeek崛起持正面態度,稱讚其以更低成本達到相同目標。波爾分析,運算能力強大的科技巨頭與靈活的新創業者或可互補,大廠負責高成本突破,再由低成本競爭者效仿,加速技術進步,「這不是短期競賽,真正勝利者將是最具創意且能廣泛運用AI的國家,這需要強大運算能力和完整基礎建設。」
《Politico》總結指出,美國AI企業若要避免再遭DeepSeek式突襲,並維持政治影響力,必須重拾矽谷創業初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