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研究:遇病求助孤狗大神 有一半都是唬爛?

現代人仰賴網路過活,出現生理病痛經常求助「Dr.Google」。(美聯社)

現代人仰賴網路過活,出現生理病痛經常求助「Dr.Google」。(美聯社)

2015/05/09 14:4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臉上突然冒出一顆痣,擔心之下求助Google大神,卻誤以為是黑色素瘤,就醫才發現只是曬太陽產生的斑!」類似的虛驚烏龍經常發生在仰賴網路過活的現代人身上,以為Google包羅萬象,但根據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 (QUT) 研究,其實這一搜尋之下的結果,很可能有一半都是「唬爛」!

據《Science Daily》網站報導,有感於諮詢「Dr.Google」容易「自己嚇自己」,但上網問病的比例卻與日俱增,全球在一個月內的1000億則搜尋,發現每20則之中就有1則和醫療有關,因此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祖孔博士(Dr.Zuccon)決定研究醫療與搜尋引擎「Google」的相關性。

研究團隊找來一批實驗受測者進行實測,並向他們展示黃疸(jaundice)的病情圖片,在要求他們依自己判斷上網搜尋得到解答,有人鍵入「黃眼睛」(yellow eyes)和「眼部疾病」(eye illness)等關鍵字,但結果卻出現過敏、中毒、睡眠不足等結果。

研究發現,鍵入病徵關鍵字後跳出的前10項搜尋結果,10個裡面卻只有3個和實際病況相符、可參考,其他不是無關緊要,就是危言聳聽。

研究人員因此認為,上網自我診斷容易出現誤導性結果,若沒有繼續搜尋,可能讓人過度擔憂,結果反而弊大於利。「像是普通傷風,卻被誤認為腦部病變。」祖孔博士說,他建議安全起見,若有病徵應就醫比較保險。

但研究團隊仍不否定搜尋引擎有其好處,廣大的資料庫能增進人們對病名、病徵的了解,實際就醫時醫生講解上方便許多。

研究發現,鍵入病徵關鍵字後跳出的前10項搜尋結果,10個裡面卻只有3個和實際病況相符。(圖擷取自英國《都市報》)

研究發現,鍵入病徵關鍵字後跳出的前10項搜尋結果,10個裡面卻只有3個和實際病況相符。(圖擷取自英國《都市報》)

專家提醒,若出現生理病痛不該過度依賴網路。(圖擷取自網路)

專家提醒,若出現生理病痛不該過度依賴網路。(圖擷取自網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