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電力政策〉低碳轉零碳 5新綠能救援

2022/01/10 05:30

台灣今年上半年關注大戲是從「低碳」到「零碳」。(記者靳昌玲攝)

記者林菁樺/專題報導

「低碳」到「零碳」,將是台灣今年上半年關注大戲!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已多次宣布,上半年將提出淨零碳排的轉型路徑。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在能源領域的減碳,火力發電必須逐步下降,短期要讓地熱、小水力、生質能等綠電遍地開花,中長期則鎖定氫能、海洋能補強,預計上半年的減碳路徑中會有目標藍圖。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規劃2025年能源發電配比為天然氣50%、燃煤30%,火力就有80%,日前更坦言因綠能比重降,火力占比將達82.1%;天然氣碳排雖比燃煤低,但降低碳排仍有極限。而環保署正在修正的「溫室氣體減量法」,預計納入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勢必對8成火力發電掀重大變革。

2050年淨零排放 火力發電將掀重大變革

台電指出,第一步先要讓化石燃料找替代燃料,才能降低碳排,包括煤可以加氨,天然氣可以加氫。能源局則提出,短期先走地熱、生質能,中長期放眼氫能、海洋能,雖然氫能技術還沒發展成熟,但氫能源時代已是趨勢。

能源局官員表示,氫能源發展要關注製造端、應用端與搭配基礎設施,像是用不同燃料能製造純綠氫、燃氫跟灰氫,應用端有國際大廠已研究氣渦輪機使用氫、天然氣搭配,全球也研氫能電池等,應用層面多元,除技術要增突破外,基礎運送設施也必須完善。

此外,海洋能也是中長期發展中的綠能,官員指出,利用洋流、潮汐、溫差等,都是海洋能發電的一環,目前國際相對成熟是潮汐發電,而台灣則是利用黑潮發電,科技部在台東已有研究計畫測試中。官員表示,因風電、太陽光電路徑明確,短期可由地熱、小水力、生質能等成為綠電小尖兵,從今年度再生能源躉購費率預告中,都能看到政府鼓勵地熱、生質能、海洋能等新興綠電。

綠電遍地開花 短期聚焦地熱、小水力、生質能

生質能發電方面,像有台糖養豬場沼氣發電,長榮鋼鐵(2211)轉投資的榮鼎也有投資沼氣發電設備,但關鍵是還要有穩定料源。能源局官員表示,因國內樹木等生質物有限,今年更把農業廢棄物首度從生質能中獨立,且給予躉購費率達5.14元,以高費率做為誘因,進而做到經濟規模,未來也不排除從國外進口棕櫚殼等料源。

根據能源局規劃,地熱至2025年應累積設置容量目標達200MW、生質能為813MW、水力(含小水力)約2,150MW;而截至目前為止,地熱差最遠、僅4.5MW,生質能有719MW、水力也有2,093MW。官員說明,地熱已有MW等級示範案出現,開發者有路徑可循,全台27處估潛在量有60MW,開發會由小而大,至於小水力看好東部可做20到40MW。

至於中長期的氫能、海洋能,官員指出,怕外界「沒有方向感」,淨零碳排路徑中一定會盤點出相關開發量,例如到2030年或2035年各能源開發進度與目標都會在今年上半年對外揭露。

電力#綠能#低碳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