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挑戰央行〉貨幣政策無所不在 疫情挑戰央行的極限限

2021/05/24 05:30

各國經濟因疫情而拉警報時,央行買債、急降利率,顯示央行的功能更多樣。(資料照)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美國在5月中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4.2%,創下2008年9月以來的最大漲幅後,全球都緊盯聯準會(Fed)的反應,升息疑慮籠罩股市。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決策,不僅實質影響經濟走勢,顯示出來的調整幅度也是風向球,被視為判斷未來景氣的指標,在激烈波動的環境下,格外受到注意。最近因學者以專書對政策的批評,台灣也流行討論央行能做什麼與做了什麼。

任何交易 都是跟央行打交道

說到錢,就無法忽略央行,除了紙鈔上「中央銀行」4個大字外,央行可以藉貨幣政策調整利率,利率既決定存款利息,也是借貸成本;而只要與國外交易,就受匯率影響,新台幣可兌換的外幣數量,取決於匯率的高低,央行是外匯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只要用到錢,就直接、間接與央行打交道。

中央銀行設置有同業資金調撥清算作業系統,連結國內各種清算系統,處理金融市場交易及零售支付交易所涉及之銀行間資金移轉。在促進金流的順暢方面,央行也居中心角色;沒有央行,非現金交易亦難以為繼。

央行的功能更多樣。當新冠病毒在2020年由中國向全球擴散,各國經濟因武肺疫情而拉警報時,美國聯準會在2020年3月3日發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貨幣政策的聲明,緊急調降聯邦資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0.5個百分點,即刻救景氣可能急墜的困境,「以政策工具與行動支撐經濟」,不少國家也跟進調降利率,再度執行量化寬鬆政策。

危機救援 央行突出多樣功能

2008月8月,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不到9千億美元,金融海嘯後,即使調降政策利率至零,也無以支撐經濟,因此執行了多輪量化寬鬆政策,買入債券釋出貨幣,使資產規模在2014年擴大至約4.5兆美元,危機逐漸解除後,聯準會停止購債、調升利率,至2019年8月也僅使資產規模減少至約3.8兆美元。2020年武肺疫情向全球擴散,聯準會再啟寬鬆政策,迄2021年5月10日止,資產負債表規模再成長超過一倍,已達7.8兆餘美元。

中央銀行家們買債、急降利率,顯示不會袖手旁觀的態度,卻也透露經濟前景蒙塵的疑慮;而因利率、匯率普遍影響所有人,中央銀行看似無所不能。不過,央行官員指出,從本質看,央行唯一不變的任務相當單純:維持物價穩定,進而協助促進經濟發展。

最近台大學者出版的「致富的特權」,以「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為書名的副標題,批評央行過去執行低利率與低匯率政策,造成房價飆漲、產業升級不力、人才外流等現象,大幅擴張了央行政策的影響力。然而,台灣金聯董事長施俊吉認為,上述所提的許多問題都非央行的責任,而且因受限於國內經濟情勢及國際狀況,央行其實無法任意調整利率與匯率。

長期發展 需要各部會通力合作

有金融界大老更指出,什麼叫低利率與低匯率?雙率高低不能只看數值,也非由學者主觀認定。央行調整利率要衡量經濟現況與對未來的預期,最適的利率不是要預防房價上漲,而是要避免通膨嚴重。若要說台灣匯率低誤了產業升級,但我們的研發、產業升級有輸給其他國家?不考慮實際資料,只從自己認定的理論推論,那叫「笨蛋經濟學」。

那麼央行能做與不能做的是什麼?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前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曾清楚指出,從長期看,能夠加速經濟發展的政策,都不在央行的施政範疇中。中央銀行透過貨幣政策能夠影響經濟,降低景氣反轉的傷害,但長期無法單獨發展穩健經濟,譬如:央行無法左右教育政策改變年輕人、難以協助科技突破,或使勞工與企業更有生產力,也沒辦法處理所得不均的根本問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