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中國電商爭議〉中資披外資皮 經濟部從嚴認定

2020/08/24 05:30

蝦皮以星商名義登台,以首創「免運戰」模式開疆闢地,遭本土電商舉發是中資。(資料照)

記者黃佩君、鄭琪芳/專題報導

中資電商屢屢在台灣叩關,包括阿里巴巴、淘寶等,自2013年起多次因撤資與政府過招,蝦皮也遭本土電商舉發是中資;而近期台灣淘寶大舉行銷、蝦皮搜尋限「中國台灣」等,使中資疑慮再起。為何中資電商一定要以外資名義來台?經濟部官員表示,主因台灣不允許中資經營廣告業務,但電商要有影響力,一定要大舉廣告。

淘寶多次叩關 從港資到英商

中資電商攻台爭議多年,最早可追溯到淘寶2013年起以港商名義來台,兩年後遭經濟部投審會認定為「假港資、真中資」,必須限期撤資。但淘寶卻多次與經濟部過招,高等行政法院判經濟部敗訴後,最高法院又支持經濟部看法;2018年港商淘寶撤回登記,但去年又以「品牌授權」名義由「英商克雷達」在台成立「台灣淘寶」,並祭出包括免運費、上架費等措施強攻台灣電商版圖。

淘寶母公司「阿里巴巴」同年度也來台叩關。而其在台分公司繞道新加坡,也被投審會判定「假外資」,2015年限期撤資;阿里巴巴雖提出訴願、卻仍敗訴,才讓步正名為港商,原新加坡商登記撤銷。

此外,蝦皮2015年在台營運後,中資爭議也不斷,卻以首創「免運戰」模式開疆闢地。2017年爆發「土洋大戰」,律師葉光洲具名告發蝦皮為「假星資、真中資」,新加坡母公司Sea真正的大股東為中國騰訊公司、持股達34.3%。

投審會當年具案審查,但因騰訊僅有6成中資,因此Sea僅有約20%中資,低於3成規定,可以保有星商身分。Sea日前更表示,騰訊目前只有持有約20%的Sea股份。不過,日前又爆發自國外連結台灣蝦皮卻無法搜索到「台灣」、「台獨」產品,僅「中國台灣」可搜尋,又增添中資疑慮。

目前中資來台雖限制僅能投資「正面表列」項目,但電商其實包含在內,為何中資頻頻假藉外資繞道來台?經濟部官員表示,主因台灣不允許中資經營廣告業務,但中資來台經營電商,看中的往往是電商的影響力,若無法進行廣告業務,恐怕就失去經營目的。

中資電商披外資皮 「不准廣告」是主因

目前中資正面表列中,包括「電子購物及郵購業」,實際上可在台執行無店面零售,就包括電商經營範疇;且中資也允許經營「廣告業」,但指的是行業分類中的「廣告傳單分送業」;而要在台進行廣告,包括報紙、雜誌廣告設計,廣告代理、商品型錄、大眾運輸廣告等,必須能經營「一般廣告業務」,此非為開放中資投資項目。

官員表示,中資來台投資電商,經營規劃往往涉及不准投資的一般廣告業務範疇,就可能遭禁止投資。例如,7月就有一例駁回,即淘寶撤資改立為港商,申請增資落地在台設置「淘寶」及「天貓」電商平台;駁回主因中資不得投資廣告服務業,但申請者的投資規劃卻涉及此類服務。

另外,陸委會今年四月函復投審會指出,電商雖屬中資來台投資正面表列項目,但政策上並未完全開放,且依《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規定,若投資人具獨占、寡占或壟斷性地位,得限制或禁止其來台投資。由於淘寶為中國最大的電商平台,同意其來台恐已涉前述禁止來台投資規定。

陸委會指出,台灣民眾上中國淘寶購物易,但中國民眾上台灣電商網站購物難,兩岸電商跨境提供服務因中方阻礙造成市場開放不對等,過去曾為兩岸服貿協議協商項目。

而中資披上「外資皮」,主要爭議在於利用多層次投資及「非股權」但掌握控制權的方式,將中資影響力滲透入台。對此,經濟部也表示,目前已著手修改中資投資相關規範,未來中資認定方式將趨嚴,包括股權認定及實質控制力等,都有較目前更為限縮的規範,讓中資更難「披上外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