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台股解析〉熊市來臨時 應有的思維與策略

2020/03/30 05:30

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不僅股市遭殃,就連黃金傳統避險資產出現變現賣壓。 (路透)

■劉興唐

多頭市場的尾聲,通常有二種結束方式,其一為市場估值過高,泡沬愈吹愈大,最終泡沫破滅,市場自然崩盤,如2000年科技泡沫,當時美股本益比曾達25倍以上,美股波段跌幅51%,台股跌幅67%;另一種是發生市場非預期的重大風險事件,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在美國房市槓桿泡沫過高下,發生如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產生全球性流動性危機及交易對手風險,引發市場崩盤,該次美股跌幅58%,台股跌幅60%。

疫情只是導火線 結構性問題待解

本次多頭循環,始自2009年3月Fed之QE政策開始,進行長達11年,在總體經濟背景上,全球重要央行都積極擴大資產負債表,資金面為史上最寬鬆,加上前半期有生技產業的革新,後半期又有物聯網、資料中心、人工智慧、5G等科技產業的創新,提供了多頭基本面的支持。然而,各國債務水準也達到歷史新高,2008年美國債務餘額13兆美元,2020年已鉅增至21兆美元以上,債務餘額就像堆火藥。而2018年開始的貿易戰,以及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擴散全球,點燃引信,市場急速反轉進入熊市。

本次反轉跌幅又大又急,主因在11年多頭市場累積漲幅甚鉅,國際市場資金長期運用槓桿擴充,在美股歷史高點,正好疫情在歐洲、美國擴散,且短期沒有停止跡象,資本市場對此種全球規模的疫情爆發沒有應對經驗,風險性資產資金大退潮,除股市外,原油等商品、高收債、新興債、投資債等,就連美國長期公債和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也出現變現賣壓。

股市總是領先經濟反應,目前已經陸續有研究機構發表2020年第二季美國經濟可能出現高雙位數衰退,失業數字可能大幅暴增超乎市場預期。雖然表面上,疫情擴散是本次急跌主因,但背後結構性因素可能是債務規模壓力,以及全球通貨緊縮。

首重風險控管 選股次之

通常美股整體熊市跌幅多達50%以上,新興市場跌幅可達60%以上。因此,熊市的操作策略,與多頭市場不同,首重風險控管,選股次之,尤其須在反轉初期即正確判斷可能的規模,即時減持部位或積極避險,方可確保多年多頭累積的戰果。

目前全球股市跌幅已達30%~40%,未來在美國推出救市財政政策,Fed也已緊急降息接近0%,加上7,000億美元QE。但關鍵變數在於,美國肺炎疫情必須出現高峰,或至少是第一波高峰,股市才可能出現中期反彈,配合疫情期間受壓抑的需求延後釋出,以及5G基礎建設及5G手機推出引動的新拉貨需求。

此外,此次全球性擴散的疫情,也深遠地影響許多產業的發展,例如遠距會議及在家工作設備、生技疫苗及檢測。宅經濟也拉動網路內容領導業者,持續擴大對資料中心伺服器產能及設備升級需求,相關受惠的網路平台及遊戲、半導體、IC設計、伺服器相關PCB、CCL、資料中心零組件及製造代工。長期受惠的生技類股,可能領軍未來的反彈行情。惟整體熊市週期時間及幅度可能尚未滿足,即便出現反彈行情,仍須做好風險控管,且須密切留意美國及全球總體經濟景氣的衝擊,可觀察美國短期企業融通與國債利差、TED利差等,以掌握市場流動性風險變化。

(作者為瀚亞投資投資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