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封面故事 - 時事求是〉讓共益成為共識

2018/07/30 06:00

B型企業不再以創造利潤為唯一目的,而當善盡社會責任成為大眾共識。B型企業2017亞太年會在台中舉辦,找來紐澳B lab負責任擔任講師。(記者羅倩宜攝)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社會企業、共益公司、或是B型企業等的推動聲音逐漸擴大,就像永續、普惠、民主、平等本就是文明世界的潮流,企業自然地不再以創造利潤為唯一目的,而當善盡社會責任成為大眾共識,企業善意與獲利的正面循環就是必然。

公司法修正有利履行社會責任

七月初三讀通過的公司法修正條文第一條增加了第二項「公司經營業務,應遵守法令及商業倫理規範,得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以營利為目的企業,在法律上,從此不再只是追求股東利益的極大化,即使無利可圖,也可採行增進公共利益的作為。

企業不以股東利潤為單一目標

新公司法將公司的定義,擴大至純商業領域之外,而社會企業又不同於一般公司。英國的社會企業認證機構(Social Enterprise Mark CIC)認為社會企業是一種商業模式,將人類及自然環境的利益放在股東利潤之前。歐盟認為社會企業有一些特徵,包括透過商業活動達成一定的社會目標、盈餘通常再投資於達成這些目標的活動,且企業組織強調能夠反映社會正義的民主或參與式原則等。

社會企業考量社會目的的實現

一般企業與社會企業對獲利與社會責任的擔負,已有不同的重視程度,再加上公司治理等其他構面形成的光譜,對社會企業產生不同的定義,立委提出的「共益公司」是其中一種,要有公益目的、考量利害關係人義務;而包括B型企業在內的認證,又有內部管理、透明化等其他方面的要求,但不管那一種,企業在追求利潤時,若能符合社會潮流,自然能贏得「公益紅利」,吸引更多顧客與投資人的青睞。

透過認證檢視經營理念及現實

善盡社會責任的能力也是一種企業形象,透過具公信力的組織認證是提升形象的快速方法,也算是具有約束力的承諾;不過,不同的認證機構篩選方式均不相同,而年費也有差異,通常依年營收分級,Social Enterprise Mark CIC最高為7,500英鎊,美國的B型企業認證,最低500美元、最高要支付5萬美元以上。

樂於助人不是都要受過好人好事代表的表揚,許多企業也和個人一樣,長期行善只是對自己的承諾,善盡社會責任並非為了認證。不過,愈多人共襄盛舉,就愈有機會讓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成為商業主流。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