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封面故事>比特幣帶頭 區塊鏈乘勢而起

2018/06/11 06:00

塊鏈技術是日裔美國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雷曼兄弟金融危機後,提出了比特幣的運作方式。(歐新社)

記者陳炳宏/專題報導

提起區塊鏈技術,可能很多人覺得很陌生,但提起一枚超過7千美元(台幣21萬元)的比特幣(bitcoin),大家可能就耳熟能詳;事實上,這些數位加密貨幣,用的就是區塊鏈的技術,而之所以能夠崛起,主要是在網路大時代,人與人間難以取得互信,加上駭客盛行,許多儲存重要資料的伺服器,雖耗費鉅資做好防護,卻仍有被入侵的可能,因此採用萬台節點電腦共同記錄的區塊鏈技術乘勢而起。

區塊鏈分散儲存降低被駭風險

區塊鏈的運作,就是去中心化,把資料存在自願加入分散儲存並安裝節點軟體的電腦,這些電腦,就是節點電腦。除同步儲存帳本資料外,也能協助記帳。

以比特幣而言,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擁有1.2萬家網路分店的代幣商,24小時都有人在買賣比特幣,而與過去其他連鎖店不同的是,每家分店每一次交易都要記錄在唯一的帳本上,且每一家分店有都有相同帳本的副本,但一萬多家分店同時記帳那就會天下大亂,所以中本聰想出的一個方法,就是每10分鐘出一道艱深的數學題,讓各分店(電腦)耗費處理器資源去嘗試解答,誰解得最快,就能負責記帳,並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區塊鏈重要應用比特幣秀潛力

沒搶到記帳權的分店,就只能乖乖的跟新版帳本做同步,但同時也要比對跟自己附近相連結的分店交易記錄是否相符,相符就把帳本拿來同步,再進行下一次搶答,這樣的搶答過程,被稱為「挖礦」,因為要消耗處理器(CPU)的電力和時間來產生比特幣,就好像挖金礦時也要消耗資源一樣。

而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只要在不同時間交易的資料(帳本),都會被記錄下來,而且只能讀跟寫,但不能修改與刪除,所以每次內容變動,便同時在全球上萬個節點(電腦)上,透過網路更新,與過去資料只存在網路主機做法不同,也因記錄真偽得經超過半數節點同時比對認同才有效,幾乎不可能被偽造,因此具有「去中心化(因為沒有一台主機可以單獨代表全部)」和「無法篡改」兩大特性。

儲存不會被偽造區塊鏈安全高

由於每10分鐘更新一次交易紀錄,所以任何交易,很快就能正確同步到全球上萬台主機。

但這樣的區塊鏈技術,當然不只可以用來買賣數位貨幣,由於區塊鏈將所有的交易紀錄存放在多個節點,去中心化的資料留存方式讓買賣雙方得以隨時追溯交易歷史,提升資訊透明度等特性。

關貿網路則是透過區塊鏈技術,將過去出口到東南亞國家,透過傳統紙本產地證明得耗費4到14天,透過區塊鏈技術,跨境電子驗證,雙方只要1天內即可放行。

此此外,採分散式儲存的區塊鏈,可以避免集中式儲存受駭的風險,提高資料的安全性,可用於涉及敏感個資的病歷保存,區塊鏈可以提供跨系統間的協定,成為共通的語言,讓所有節點可以彼此串連,資料互通,未來病歷資料透過區塊鏈流通就可以更便利,個人的健康資料變得可攜帶。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