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王丹/探尋暴力的文化本質

2016/05/25 06:00

◎王丹

今年是「文革」五十週年,回顧那段瘋狂的歷史,我認為最震撼人心的,就是那些年僅十五、六歲的中學生,他們是「紅衛兵」的主力,而「文革」初期的暴力行為就是他們進行的。你怎麼可以想像那些幾個月前還穿著優雅的裙裝,在月色下彈鋼琴的女學生,幾個月後就揮動皮帶活活把人打死?而我的一位中學老師的媽媽(也是一位老師)就是被這樣的小女生活活打死的。回顧「文革」的意義之重大,這是其中之一:是什麼使得人類捲入殺戮這樣的暴力?這樣的暴力對於當事人和社會會造成什麼樣的心理創傷,進而影響這個國家的發展?

這幾年,我一直有在清大開設「國家暴力與歷史記憶」課程,就是因為我深感我們這個社會對於國家暴力,對於暴力行為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對於暴力行為的文化,社會與教育的脈絡缺乏清醒的認識和應當有的警惕。而最近正在看的這本遠流出版,戴夫.葛司曼寫的《論殺戮》,相信可以成為我這門課程最好的參考書之一。因為該書通過歷代戰爭研究殺人行為的本質,告訴我們:「權威、群體效應、制約訓練、身體距離與情感距離的增加,可以讓士兵在戰場上克服抗拒殺人的本能,也是社會暴力事件的根源。」換句話說,是制度,文化和教育,是錯誤的國家行為和社會觀念,使得暴力在社會中潛滋暗長。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知道怎樣去從本源上減少暴力對社會和個人的傷害。

《論殺戮》一書先給出耐人尋味的實證案例研究成果,發現「美國的南北戰爭期間,士兵在平均廿七公尺外朝無遮蔽的地方不斷射擊,每分鐘造成的傷亡數字只有一至二人,且在戰場上發現90%的槍支裝填但未擊發」,「很多士兵,只是朝天空開槍」,進而提出主要的論點:人類其實有「抗拒殺戮同類」的本能,但是有某些力量壓抑住了這些本能,讓人成為殺戮的機器。例如在越戰中,參戰的新兵在受訓階段就受到常規化地把殺人行為神聖化、正常化甚至當做共榮的心理訓練:「我們每天早上一定會操體能,每一次左腳抬起,落下踏在甲板上的時候,就要喊『殺,殺,殺,殺』,好像把『殺』用這種方法深深地鑽入頭腦,等到真要殺時,你就不會覺得不自在。」這讓我想起,在中國1950年代的「階級鬥爭」教育中,就連幼稚園的孩童都是在「若是那豺狼(指的是美帝國主義)來了,迎接他的是步槍」這樣的教育,從小灌輸對「階級敵人」的痛恨,使得殺戮合法化,一樣成為一種榮譽的行為。這樣的社會化過程,就是暴力因素滋生的制度和社會溫床。

人性中當然既有光明,也有黑暗。而一個人是彰顯人性中的光明,還是心靈中的黑暗,有時候是不由自主而且深受外界影響的。著名美劇《陰屍路》刻畫的,就是在面對生死的選擇,以及環境的嚴酷,還有他人的影響下,有些人的人性發生扭曲,有些人在掙扎中不斷試圖維持住自己做為人的「抗拒殺戮的本能」。今天,在恐怖主義和暴力行為有所增長的社會氛圍下,要如何減少暴力對人類社會秩序的破壞,已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論殺戮》這本書,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這本書比較具有專業性,但是並不晦澀艱深。推薦給大家閱讀,希望可以讓我們對我們身處的世界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