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鍾肇政先生的私房菜

2015/09/02 06:00

圖◎王孟婷

◎林明德 圖◎王孟婷

2001年,我帶領幾位助理進行桃園飲食文化調查研究,特別拜會文壇大老鍾肇政(1925-)先生,深深覺得那是一趟發現之旅。

獨鍾鹹菜湯

鍾老,桃園縣龍潭鄉人。世代務農,父親那一代,因接受師範教育,擔任日治時期公學校及後來的國小教師。他從小隨父親職務的遷調,東奔西走,接觸各地的風土民情,成為後來寫作的題材。

他是龍潭典型的客家籍人士,對客家文化有相當深厚的涵養,因此我們訪談他對客家飲食文化的看法,並公開一些私房菜。

他說客家人生性簡樸,不喜鋪張浪費,因此客家菜都是以簡單製作、方便保存為目的。不過,菜色雖然簡單,卻很有獨特的味道。家裡掌廚是太太,以傳統口味為主。吃了大半輩子太太的料理,他仍讚不絕口,有時還會招待一些朋友來家中餐敘。

在鍾太太煮的菜當中,鍾老表示最喜好的就是「鹹菜湯」。什麼是「鹹菜湯」?就是鹹菜片(酸菜片)加上三層肉切片,煮的時候要用小火慢慢地燉,時間要久些,那種酸、鹹又帶甘的滋味,才會充分釋放出來。其材料──芥菜是在第二期稻收割後,田園空閒下來,客家莊都會種植一些田作,稱之為「裡作」,「裡作」主要的作物是芥菜與蘿蔔。當這些作物成熟後,採收、曬乾,方便保存,由於曬乾的蔬菜比較能夠保存原來的味道,因此成了客家莊的代表食品──酸菜及蘿蔔乾(菜脯)。

有些則放置在甕中浸漬,最好發爛、發臭,有的人很喜歡這種味道,但有些人卻敬而遠之。

另外一種菜叫做「伏菜」(也有人說是「福菜」),是曬成半乾的芥菜,將它放在菜脯甕中,用力地擠壓,再將它翻轉過來置放,因此稱之為「伏菜」,取其翻覆之意,可以保存一年半載。還有一種完全曬乾的芥菜,因為完全脫水,保存期限可達一、二年以上。如果這些脫水的芥菜將它儲存三年以上,就成了「老鹹菜」,顏色呈黑色,有點硬,可以當茶喝,要用開水沖泡(先用水將鹹味去除),風味不輸一般茶葉。還有醃漬過的鹹菜,將根莖切片後可以生吃,是一道佐餐的小菜。至於蘿蔔的處理方式,與伏菜大致一樣,不過是半乾的,用來炒蛋,就是客家人最常吃的「菜脯蛋」。

鍾太太的拿手菜,是酸菜炒肉絲,將豬肉絲、蒜頭及酸菜切片放在一起炒,非常爽口又下飯。在客家料理中,醬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一種叫桔醬,是用來蘸五花肉最好的醬料,酸中帶甜,非常開胃。至於「伏菜」,料理方式是用五花肉切片煮湯,那種味外味,令人痴迷。

客家有首山歌云:「封雞、封肉名聲好,不如豬肉半肥瘦。十七、十八名聲好,不如阿妹二十多。」

意思是說客家的五花肉,好吃名聞遐邇,超過封雞與封肉。

還有一種是鹹菜與五花肉切碎後放在一起蒸,類似閩南人常吃的梅干扣肉,又有點像紅燒獅子頭,如果將湯汁澆飯,風味更佳。老鹹菜除了泡茶,也可以切片,當菜來炒。一般而言,蘿蔔葉是除去不用的,但客家人充分利用,將它曬乾,其風味雖比不上鹹菜,卻也有一種素樸的滋味。

粄的多變姿態

至於客家人年節常吃的粄(粿),其烹調方法也很多,基本上,那是用米磨粉做成的(在美濃地區稱為手帕粄),有甜粄、發粄、菜包、喜粄等。喜粄主要是用來祭拜祖先,外表與發粄相類似。粄條米,是用米去磨,甜粄以糯米做成,發粄用在來米。先用發粉讓它發酵,再蒸,使之膨脹,稱為發粄。做粄最好的材料,就是在來米加上蓬萊米,因為在來米較不黏,而蓬萊米有點黏,把兩種米攙在一起,成為最佳的配合。過年時,還有一種紅色外皮的紅粄,一般都是包上甜的餡,如紅豆、花生等,也有人包鹹菜乾。

正月吃的粄就叫做正月粄,是用紅粄、發粄做成的。甜粄可以放二、三個月,而發粄則不能放太久,否則會壞掉。清明節吃的是艾粄,外皮會加入野生的艾草,內餡是菜脯、蝦米與豬肉,炒過後包起來即是「艾粄」,不過,也有內餡是包甜的。

端午節客家人吃的菜,主要是「粄粽」(水晶粽),裡面包著豬肉、蘿蔔、豆腐干、蝦米等,是用較硬的米漿做成的。也有客家肉粽,餡料要先炒過再包在糯米中,放在鍋裡蒸熟。包粽子的葉子以麻竹或桂竹為主,用桂竹葉包的,稱鹼粽,要蘸糖或蜂蜜來吃;而用麻竹葉包的,有粄粽,內餡包括豬肉、蘿蔔、豆腐干及蝦米。甜粽有紅豆、綠豆等口味。

中元節是用紅粄,印模為龜形,故有紅龜之稱。在客家莊最特別的是印模中有壽桃,象徵福祿,主要用於祭拜。中秋節在客家莊是比較不重視的,吃的東西以月餅為主。不過有一種番薯餅,內包豆沙餡(俗稱客家月餅),是甜的餅。還有甜粄籤,是用番薯曬乾做的。香魚片則是用煎熟的魚再加佐料曬乾即成,相當可口。

冬至時節,客家人稱為補冬,要圍爐吃湯圓。湯圓(粄圓)有紅、白兩色,用於喜事節慶,有甜、鹹兩種,甜的是包豆沙、花生、芝麻等,而鹹的則是豬肉、香菜、蒜頭、茼蒿等(客家人比較少包鹹的)。另外一種叫做「糍粑」(麻糬),紅、白兩式必備,也是最大眾化的食品,吃法很簡單,以前是糯米用石磨磨碎,現在用機器攪碎,再用大鍋蒸熟,沾上花生粉及糖即可食用。

辦桌的菜色有:鹹菜肚片湯、伏菜湯、豬腸炒薑絲加醋、鯽魚豆豉、白斬雞、白斬鴨、白斬鵝等。但平時客家人很少吃得如此豐盛。

《中庸》云:「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透過一次深度的訪談,在在證明鍾老不僅是為吃家,也熟悉做法,他陳述的古老滋味既是珍貴的客家飲食譜系,也代表著一個民族深厚的人文內涵。●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