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陳姵蓉/未知生

2018/09/10 06:00

◎陳姵蓉

有那麼一陣子我幾乎相信自己痊癒了。從顛狂的躁鬱中漸遞地平緩下來,內在外在慢慢均勻成一種算得上是經歷過了的調和色:未必如何清淨,到底不至於泥濘了。然而,每每遇上書寫的機會,我仍然一無例外地想寫死――僅僅想寫,並非想要――雖然思緒稍定後,落筆寫下的終究還是不外旅行通勤剪髮吃食,這些那些看似生機盎然的事,不過,明眼即知,其中或多或少依然摻著點消耗和消滅的意思。就像托瑪斯.曼那本《威尼斯之死》,無論描得多輕暈得多淡,死到底才是題眼:什麼威尼斯也好,美少年也罷,在我讀來不是場布就是景深,純粹是襯在後頭,墊背用的。

我一直沒有機會把死想得更通徹一點。事實上,我猜終其一生大概都不必指望有將死參透到究竟清明的一刻。死是一場疑雲密布的陣,一朵霧裡盲開的花,再怎麼左顧右盼前瞻後望,最終誰也都只能恍恍惚惚不明不白地迎頭撞上。即使深重地思維死在傳統上來說常是通向靈性開悟的法門,但我悲觀地感覺思維仍然是一種取巧便宜、減毒滅菌的方便形式,使我安全地消費死意和死智――如果後者真的存在的話。

有時我警覺地知道死已被我浪漫化了,誠如它亦頻繁地被妖魔化一樣。或許這也是我之所以遲遲不敢著手寫死的原因:怕把它的深奧寫得疲扁,把寧肅寫得鋪張。但更深心的慌說不定是恐怕結局揭曉時真正的破滅竟不是生之無謂,而是死之庸常――無智,亦無得;無失,又何來傷?●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